本篇文章2154字,读完约5分钟
智囊团观点
■刘立峰
中国农村投资的不足和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农村投资增长滞后。从1990年到2016年,农民投资年均增长率为9.8%,非农民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1%,农村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6.2%。农户投资增速比全社会低10.9个百分点,非农户投资增速比全社会略高,农村投资增速比全社会低4.5个百分点。在农村投资中,农民投资明显滞后,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是非农民投资(见图1和图2)。
第二,农村投资的比例很低,而且有下降的趋势。由于农村投资增长长期滞后于全社会,农村投资占全社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27.5%下降到2016年的10.3%,降幅达17个百分点,年均降幅仅为17.7%。统计数字反映了一个基本现实,即近20年来,农村地区的平均投资不到社会总投资的1/5,超过4/5的投资投向了农村地区以外,尤其是城市地区。此外,农村投资的比例基本上逐年下降(见图3)。
第三,城市化挤压了农村投资。农村投资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与城镇化率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1990年到2016年,相关系数高达-0.97。这表明我国农村投资比重的下降与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城镇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村投资相对地位的下降和对农村投资的直接挤出效应(见图4)。
第四,农村人均投资水平低。从1990年到2016年,农村人均投资从148元增加到10561元,年均增长17.8%,保持上升趋势。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或者与城镇相比,农村人均投资水平一直较低。1990年,农村人均投资仅占全国人均投资的37%,到2016年,这一比例已降至1/4以下,且下降趋势明显,表明近20年来农村人均投资与全国或城市人均投资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见图5)。
第五,农村投资行业分布不均。从2006年到2010年,非农民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全部非农民投资的一半以上,农业投资占7.7%,公用事业投资占7%,交通运输投资占5.1%,房地产投资占5%(见图6)。农民投资的产业分布更加集中。从2006年到2016年,农民的房地产投资占60%以上,农业投资占20%,交通运输投资占5.5%,其他行业投资很低(见图7)。无论是农民还是非农民,他们对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的参与程度都很低,对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参与程度也明显较低。
第六,农村投资高度依赖自筹资金。在非农民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比例高达80%,比全社会高出15个百分点。资金在国家预算、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中的比重不超过7%。其中,贷款比例比全社会贷款比例低近8个百分点,其他资金比例低一半;农民投资以自筹为主,自筹资金比例达到90%以上。农民没有得到国家财政和利用外资渠道的资金支持,贷款和其他资金比例低于5%(见附表)。可以看出,农村投资资金的来源非常狭窄。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投资的不足和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农村投资增速明显低于全社会。农村投资不足社会总投资的1/ 5,农村投资比重逐年下降。在农村投资中,农民投资增长滞后,而非农民投资是农村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农村投资比重的变化与城市化率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进程对农村投资有直接的挤出效应。农村人均投资水平一直较低,农村人均投资水平与城市人均投资水平的差距正在拉大。农村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平衡。非农民主要投资于制造业,而农民主要投资于建房,很少投资于基础设施,尤其是社会事业。农村投资资金来源狭窄,主要是自筹资金,从贷款等渠道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很小。
农村振兴、投资和融资是关键的驱动因素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农村振兴的战略。投融资是农村振兴的关键驱动因素,农村投资的弱势地位亟待改变。
首先是重新定义农村的功能定位。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城镇化率达到70%。仍将有3-4亿人长期生活在农村,相当一部分城市人口也将生活在农村。农村工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有必要明确“三农”的战略地位,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二是促进人口向特色村镇集中。建立城乡居民自由流动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易地落户城市,城市居民易地落户农村。不断改善农村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城市投资者和出国的农村人才带着城市经验、理念和资金回流农村。
第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土地金融体系,加快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市场“三权分立”改革,努力实现土地资源转化为资本。积极吸引城市资本到农村,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四,充分发挥农民和非农民的积极性。培育和发展农业功能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鼓励农民和工商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和持股方式参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第五,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金融体系。完善适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及工商和农民发展需要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模式、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体系。引导外部资金进入,减少农村储蓄外流,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作者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员)
标题:充分重视和解决农村投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