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8字,读完约4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发展迅速,创新措施层出不穷。金融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经济的长期繁荣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也为中国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金融实践与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问题相互融合,这不仅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理论创新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机遇。
界定和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优质金融。金融的本质是以简单、直接、透明和有效的方式连接资本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为实体经济服务。长期以来,受“金融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扩大金融资产规模被普遍认为是发展金融、繁荣经济的必由之路。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不切实际的资金和“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反复提醒我们,融资多并不意味着融资好,规模也不是金融发展的好指标。例如,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以及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也可以反映在金融资产的扩张上,但如果这种扩张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就会破坏经济发展。又如,实体企业以产融结合为由大规模进入金融业,也会带来金融资产的快速扩张,但这不仅会加剧金融领域的低质量竞争,导致金融中介机构效率低下,还会导致金融投资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因此,金融结构是否合理、金融服务覆盖面是否广泛、金融中介是否高效是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更重要指标。新时期的中国金融研究应深入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合理的金融规模是什么?什么样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更有利于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如何将金融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低到适当水平?工业和金融结合的适当边界在哪里?等等。
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枢纽。除了融资,金融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价格发现,即提供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金融资产风险水平的统一定价。这是经济学中的一价定律。如果违反了一价定律,就会有套利或寻租的机会,这将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于发展阶段等原因,一价违法现象在我国仍然大量存在,这带来了一些寻租行为和金融混乱。例如,刚性赎回或软预算约束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风险溢价无法合理估值,这些机构愿意通过持续融资实现规模突破。这不仅降低了投资效率,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也使中国难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收益率曲线,难以形成风险资产定价的“锚”;上市公司“空壳”价值的存在以及同一企业a股和h股价格的偏离也是违反一价定律的。梳理违反一价定律的现象,找出消除这些现象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将为金融学提供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此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建立信任的高成本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也是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消费金融的最大瓶颈。如何将金融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大大降低建立信任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迫切需要金融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提炼中国金融实践的独特经验,构建辐射世界的中国金融理论。40年来,中国的金融改革家和实践者创造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例如,以发展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实践,通过国家信贷证券化获得资金,以保护资本和利润为目标,采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国家战略;在金融持续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采取有根据的金融开放战略,建立稳健的监管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稳步控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外开放和减少资本管制,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当资本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严重不足时,地方政府创造性地将土地的未来收益“证券化”,并通过房地产投资和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这些独特的金融实践不仅符合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的特点,而且包含了现代金融的激励相容理论和通过证券化实现价值的智慧,如跨期空交易所。提炼这些金融实践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理论,贡献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不仅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一项重要的使命。
(作者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人民日报》(2018年1月8日,第16版)
标题:大家手笔:中国金融学理论创新的新时代机遇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