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64字,读完约5分钟
汇通。这种流行病导致的经济停滞导致了美国消费者行为的惊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储蓄在空之前激增,可支配个人收入一度飙升至创纪录的32%,但在6月份适度降至23.2%。根据美联储发布的最新消费信贷数据,可以发现大部分储蓄都用于偿还债务。全球范围内,美国和欧洲的储蓄率大幅上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需求。从短期来看,通缩风险比通胀更有可能成为全球面临的问题。这种流行病导致的经济停滞带来了美国消费者行为的惊人变化,也就是说,在空之前,个人储蓄激增,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度飙升至创纪录的32%,但在6月份适度下降至23.2%。
然而,根据美联储发布的最新消费信贷数据,可以发现大部分储蓄都用于偿还债务。
这对美国经济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消费支出是美国经济的主要引擎,尽管其中大部分也是由信贷推动的。美国消费者大幅提高了储蓄率,降低了消费信贷规模,这意味着美国消费即将大幅下降。
令市场担忧的是,这种流行病正在改变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即使市场吸收了疫情的影响,由于消费模式的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可能无法恢复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从全球来看,欧洲的储蓄率也在急剧上升,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需求。从短期来看,通缩风险比通胀更有可能成为全球面临的问题。
根据美联储的最新声明,5月份消费信贷总额再次暴跌182.8亿美元,低于4月份创纪录的688亿美元,但仍远高于150亿美元的市场预期,突显出消费信贷市场的萎缩。
就像三月,尤其是四月,大部分的信贷偿还都是循环信贷。随着美国消费的实际逆转和每月随意支出被控制性支出所取代,美国居民5月份的循环信贷减少了243亿美元(3月减少了215亿美元,4月减少了582亿美元),美国消费者的信用卡还款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事实上,在过去的三个月里,美国消费者已经偿还了惊人的1,040亿美元的信用卡债务,使得未偿还的信用卡债务总额不到1万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信用卡债务总额在2007年12月首次达到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过去三个月的去杠杆化使美国信用卡余额降至13年来的最低点!
然而,非循环债务有所反弹,即学生贷款和汽车贷款适度增加。这两类贷款在4月份跌至近120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后,在5月份反弹并增加了60亿美元。
消费者积极偿还信用卡债务,这对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不祥之兆,因为美国经济70%依赖于稳定的消费支出(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是用信用卡支付的)。
这不是一个好迹象,但也不是意料之外的,因为美国人没有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也就是在几乎没有工作前景和如何解决疫情的时候花钱。他们不仅节省了钱,而且还陷入了信用偿还的模式。消费支出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高达68%。随着美国人停止消费,更不用说数千万失去工作的美国人,随着失业援助和工资保障到期,他们的消费水平将进一步下降。
那么,这种令人震惊的消费支出崩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答案是,没有人知道,除非美国消费者感到足够舒服,可以再次“充电”,否则他们不会恢复。这可能取决于流行病和相关疫苗的进展。
欧洲的储蓄率也大幅上升,突显出消费者需求的不断下降和通缩风险的不断上升
这在美国似乎不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近年来,欧美许多国家的储蓄率持续上升,这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和银行业的典型特征。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家庭储蓄率升至16.9%,为199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英国,家庭储蓄率也从去年同期的5.4%上升到现在的8.6%。
牛津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特(Adamslater)指出,在发达经济体,仅仅因为消费最初显示出一些强劲的复苏迹象,就庆祝V型反弹还为时过早。企业和家庭的失业和预防性储蓄将抑制支出,这将增加企业破产的威胁,通货紧缩的风险仍然远远大于通货膨胀。
以尼古拉·奥斯巴尼吉佐洛为首的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分析师也表示,今年全球债务预计将增加16万亿美元,到今年年底,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借款总额将达到创纪录的200万亿美元。此外,考虑到私营部门将来可能会增加储蓄,而高储蓄率将使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保持在较低水平,各国今后将更难试图降低债务水平。
流行病导致的消费模式的变化意味着消费者需求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回到流行病爆发前的水平
然而,市场更担心的是,消费者需求可能不会回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因为疫情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行为的永久性改变。
根据信用卡的一项新调查,在疫情爆发前购买电影票、活动票或酒吧票的人中,超过40%的人现在计划减少这些活动的支出。
信用卡行业分析师特德罗斯曼(Tedrossman)表示:“在过去几个月里,美国人可能已经学会了没有这些开销的生活。例如,他们现在可能满足于在家或在当地公园锻炼,而不用支付健身会员费。显然,这是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改变。”
标题:储蓄还债?美国信用卡总债务十三年来首度跌破1万亿美元!美欧储蓄率飙升,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6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