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8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7日-2018年6月26日,“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激活和利用创新动力。

论坛现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程琦/照片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席李晓杰发表了题为《文物保护与利用:你怎么看?该怎么办?”主旨演讲。他提出了利用文物的“四梁八柱”。“四梁”是文物合理利用的基本任务,“八柱”是保证文物合理利用的底线和措施。四项基本任务是进一步扩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度,促进馆藏文物的利用,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文物价值的传播,通过经营性利用实现部分不可移动文物的增值。这四项任务是合理利用文物最基本的、必要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和可验证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开放度、收藏利用率、价值传播率和资产增值率为主要内容的文物利用指标体系,使文物利用工作有了真正的把握。

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在京召开

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化学院院长韩侃分享了将文化遗产资源与当代设计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以促进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利用。他指出,遗产保护不仅可以理解为对至今保存下来的文物的被动保护,而且也是一个积极收集物品、场所和做法的利用过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栗认为,合理适度利用文物的重点是协调保护和利用关系,保护成果造福人民,保护文物部门,履行职责,广泛参与社会力量;难点在于权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谈利用。如何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激活和利用,他的建议是“预判禁区,重建新区”。“如何生活,如何改变?”前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绘画学会会长陈履生认为,“生活”比“改造”容易。要提高博物馆的专业管理水平,仅靠互联网来“动摇”展览质量是没有用的。同时,“活”也应该消除同质化,并不是说文物陈列或展示是为了达到共享的目的。国家文物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彭说,当前文物工作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体现了三个“前所未有”:党和国家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国家大事的平台频率前所未有,国际舞台空前。他举例说明了社会参与在文物保护和利用中的价值和途径,即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结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会平、中国文物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晶就社会力量帮助古籍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发表了精彩演讲。鼓浪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舒胜兰、香港新和置业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黄若虹、中国城市化促进会城乡协调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秘书长丁远、中国敦煌莫高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杨、山西志愿者之家创始人李强分别结合本单位文物活化利用的实践做了案例分享。

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在京召开

论坛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组织、机构和团队近200人,从事文物保护和利用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文物保护和利用相关行业的领导出席了论坛。

标题:第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在京召开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