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3字,读完约4分钟
■机构视角
■我们的记者唐福勇
德勤于2月6日发布了白皮书《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海湾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议》。白皮书显示,人们对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世界级的海湾地区充满期待,对海湾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充满信心。
根据白皮书,粤港澳大湾区有五个特点。首先,机构多样性。粤、港、澳三地跨“一国两制、三关”,为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第二,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粤港澳大湾区仍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时期,制造业比重较大。第三,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粤港澳大湾地区在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发展领域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但空的准确率仍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信息管理的协调统一方面,仍需突破固有的障碍。第四,城市分工进一步细化。第五,创新潜力有待深化。大湾区国内有很多大学,深圳有很多高科技企业、大学人才资源和风险投资机构。今后,大湾区可以通过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联盟,缩短从研究到应用新技术的过程,降低通信成本,寻求合作机会。
目前,世界上三个成熟的大湾区是美国的纽约湾区、美国的三藩市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根据德勤的分析,与世界上的三个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级的顶级海湾地区,其占地面积、常住人口、经济增长率、港口吞吐量和机场通航量都超过了现有的三个大湾区。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需求和实力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用不到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的经济总量,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深港核心区”拥有全国最高的人口密度、资本密度和国际专利密度。
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徐思涛认为,海湾地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载体。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不仅是中国准确把握国际竞争新焦点的前瞻性战略,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与全球经济接轨的新支点。粤港澳跨越“一国两制、三关”,其政策制定应通过中央政府与粤港澳协商推进。这种自上而下多方协商的特点,决定了粤港澳需要共同探索中国的湾区经济模式,政府和市场交织推进湾区发展规划,超越原有“一国两制、三关”体制的复杂性,利用体制的多样性重塑湾区经济发展模式,为其提供不同于其他世界级湾区的制度创新可能性。
白皮书称,粤港澳大湾区是在过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升级的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创建创新型和领先型城市群,实现产业融合和发展。海湾地区的发展规划应该从区域经济合作升级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系统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上。抓住制度创新的机遇,合理利用,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独特优势。
徐思涛说:“大湾区的发展无疑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鼓励和制度创新,也离不开市场自下而上的推动。两者的结合将在四个层面上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变:顶层设计、城市集群发展、产业协同和创新驱动。”
德勤中国“一带一路”服务领先合作伙伴施能自表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7年7月宣布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六大方向,其中之一是帮助“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进一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打造cepa升级版。作为一个金融中心,香港可以成为参与“一带一路”企业的海外金融中心,在全球融资和资本管理中发挥作用。如果粤、港、澳三地的机场和港口能够深度合作,用整个产业链打造一个新的国际航运中心,将连接“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亚等国家,促进“一带一路”海上贸易和人员往来的顺畅。此外,通过整合港、深、广三地的教育和R&D资源,大湾区可以引领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将中国制造的高端设备和中国的科技标准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德勤中国华南管理合伙人周志贤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新支点,其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群发展协调的大方向。
标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中国模式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