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6字,读完约5分钟
10月1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了中国粮食自给、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和贡献、粮食支持政策、粮食市场开放等问题。
1996年,中国政府发表了题为“中国的粮食问题”的白皮书,有力地回答了国际社会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人民”的问题。
时隔23年,当中国再次发布《食品白皮书》时,又释放了什么新的信号?我们怎样才能把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10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邀请了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蒋楠、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到演播室进行深入分析。
如何保证粮食的大面积储存?
新闻链接:白皮书介绍了粮食安全成就
自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收",预计2019年粮食产量将连续第五年超过1.3万亿斤;口粮完全自给,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分别增长了14%和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江南:中国有能力保护自己的饮食问题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蒋楠说,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其含义非常丰富。它包括充足的粮食供应、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提高粮食竞争力等多种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今天发表《粮食安全白皮书》意义重大,它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发展道路,而且科学地评估了中国粮食安全的未来形势,更加系统地部署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发展战略,向世界人民和世界说明和宣告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十分稳定,中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
马光远:中国对自己的支持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关于谁来养活中国人民的国际问题不仅仅是一两个人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当时,人们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许多担忧,但这些担忧从现实中得到了有力的回应。中国人通常会遇到一个人,然后问:“你吃过了吗?”,为什么?吃饭非常重要。但时至今日,见面和问这样的问题的现象应该说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真的会成为历史。
中餐怎么样更好?
江楠:新时代有新要求、新挑战、新方法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蒋楠表示:虽然目前粮食安全形势确实不错,但耕地和水资源数量却很少,粮食需求仍呈刚性增长趋势,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明显增加。与此同时,食品消费结构有所改善,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味道更好、质量更高的食品。
消费模式和消费环境在变化,粮食安全的定义也在变化。我们一定会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对粮食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情况需要一个系统的粮食安全计划,这是白皮书系统部署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的背景。
马光远:巩固粮食安全的科技基础
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食品安全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此外,横向来看,我们的粮食安全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我们在《经济学人》2018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中排名第46位,位于中游和上游。当然,他们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但这至少是一个参考。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进口国,一些产品不能自给自足,存在结构性缺口。
综上所述,我国的粮食安全还需要不断提高,而农业科技安全无疑是粮食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科技保障和农业科技保障,粮食安全将长期存在担忧。因此,集中在一点上,我们过去依赖科学技术,将来我们将更加依赖科学技术。我们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还是很大的。
江楠:今后,我们必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个产业链的控制能力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蒋楠表示:如今,粮食生产不仅涉及生产环节,还涉及粮食流通、加工、贸易和销售,这也是粮食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展望未来,整个粮食产业不仅要注重粮食生产的保障,而且要从更大的角度和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发挥其实力。既要保证有足够的粮食产业和库存,又要保证现代粮食流通能力和整个产业链的控制能力。
马光远:弥补不足,构建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体系
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未来十年,全球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应该提前做好规划。
我们的粮食安全本身是有保障的,但也有缺点。例如,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相比,绝对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跳出工业层面,过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下一步是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实际上在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多挑战,这也需要在制度设计上下大力气。
标题:时隔23年中国再次发表粮食白皮书 释放哪些新信号?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