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3字,读完约4分钟
广西兴业县大坪山镇南村香蕉丰收,香蕉农把成熟的香蕉放在卡车上。
5月9日,广西兴业县大坪山镇南村800亩香蕉种植基地一片繁忙景象。香蕉种植者从树上切下粗壮的香蕉,在杆子的两端各摘一个,然后沿着梯子快速地将香蕉搬上卡车。过了一会儿,一辆装满粉色香蕉的大卡车出发了...
“我家的3亩地已经转移到基地了,我每年都等着收租;去年,发行了“股票证书”,基地向我们支付了股息。太棒了!”陈胜华,一个贫穷的家庭,心满意足地说,手里拿着一个“大红包”——就像股票一样。
“香蕉种植基地促进了南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贫困家庭通过多种方式摆脱了贫困。”南村一秘罗征表示,基地通过“公司+村民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将贫困户从农民转变为投资者。贫困户加入了在南村成立的村民合作社,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入股基地的运营公司。公司为入股的贫困户发放了“股证”,村里142户贫困户中的530人都拿到了“股证”。“2017年,南村合作社分红26.85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5.4万元,贫困户分红21.45万元。”罗征说。
“股份合作制可以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投资资产和资金,促进贫困户由“穷人”向“股东”转化,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继续增加贫困户收入。”兴业县委书记金鹿。
与此同时,南村还动员贫困家庭分享土地。贫困家庭向基地出租土地,每亩可赚1600元。选择租股资本的形式可以增加贫困家庭获得红利的份额。目前基地有10亩土地,属于贫困户所有,每户可获得3000元至4000元的分红。此外,基地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200多个工作岗位,一些贫困家庭在基地工作,每月可获得800元至1500元不等的劳务费。
兴业县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大力推进“一个群体发展”模式,允许几个贫困村的村民合作社联合建设扶贫工业园区或在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贫困村集中养殖社区,“多村联合体”联合建设发展,充分发挥产业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在山新镇,党委书记秦海顺牵头整合镇内9个贫困村的扶贫产业资金,开发扶贫工业园区,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生猪养殖。“过去,我们搞扶贫,给贫困户送鸡鸭。这不是单独战斗的规模。有些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后屠杀了他们,扶贫效益并不令人满意。现在,整合扶贫资金发展扶贫产业,不仅可以做大做强基地,还可以通过持股保护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空的贫困家庭可以来来去去。秦海顺说道。
李佳伟,山新镇的一个贫困家庭,是“股权证”制度的受益者。去年11月,他的家人收到了第一笔1150元的股权分红,缓解了因病致贫和在家学习的压力。有了农民工的收入,他的家人可以在今年年底摆脱贫困,脱帽致敬。
据介绍,山新镇扶贫工业园由三个工业区组成,即生猪养殖区、水产养殖区和水果种植区。其中,生猪养殖区主要吸收了9个贫困村的集体产业发展资金220万元,1158户贫困家庭4806人的扶贫产业资金765.01万元,60户贫困家庭的小额信贷300万元,之后洪欣公司出资915万元共同发展生态生猪养殖。目前,第一批和第二批猪舍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1月1日,售出4000多头猪,每头猪盈利200多元,开局良好。整个生猪养殖区建成后,预计每年屠宰3.5万头猪,年收入1050万元。同时,工业园区还吸纳了大量贫困家庭到园区工作,解决了部分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仅在2017年,就吸纳了300多户贫困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3000元。
目前,兴业县已在全县210个行政村全面推行“股权证”制度,涉及18809户贫困户。全县92个贫困村转移土地4000多亩,盘活资产230多万元;工业发展扶贫投入1.5亿元,特殊行业项目全部到位。据初步估计,全县92个贫困村通过入股村民合作社,以“合作加”的方式发展了生猪养殖、食用菌等产业。到今年年底,所有贫困村的集体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郑桐中国县经济新闻记者陈子林)
标题:广西兴业县:“股权证”造血扶贫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