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53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表示,2018年,将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保持货币政策稳定和中性;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的匹配和运行节奏,保持银行体系中性、适度、基本稳定的流动性。
接受采访的专家一致表示,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有助于中国在保持货币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创新金融调控方式,完善金融调控体系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日益重视,国际上出现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更紧密结合的趋势。许多央行在本质上具有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重支柱监管框架的内涵。例如,英国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职能集中在央行,并在现有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之外设立了一个金融政策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管理;欧元区也逐步建立了以欧洲央行为核心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由欧洲央行和成员国审慎管理当局共同负责,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瑞穗证券(Mizuho Securities)亚洲区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管理在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为了从反周期的角度监督系统性风险,以维持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是对过渡时期货币政策的良好补充。因此,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多元化的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的存在极大地分担了货币政策在风险防范层面的负担。”
沈建光进一步解释说,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正处于从数量框架向价格框架的过渡阶段,重点是发展利率市场化,理顺市场机制,建立良好、顺畅的利率传导机制,并协助常备贷款(slf)和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各种创新政策工具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在谈到利率和汇率时,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2018年,我们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积极稳妥推进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逐步转变,创新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利率调控和传导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许多探索也具有全球视角的创新性。”交通银行(60132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记者。
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良性互动的制度机制
据记者梳理,我国较早开始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1年,中国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应与经济增长的合理需求和自身资本水平相匹配,即要求金融机构“量入为出”。不能盲目扩张和过度杠杆化;为应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从2016年开始,差别准备金的动态调整机制将“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更多的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行为将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并从七个方面入手。引导金融机构行为,实施反周期调整;后来,在2017年,表外财务管理被纳入mpa广义信用指数,以指导金融机构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2018年,银行间存款证也将纳入mpa银行间债务比率指数进行评估。
基于国内市场现状,借鉴国际经验,2015年,央行将跨境资本流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在外汇市场和跨境融资两个维度上,从市场加杠杆融资和利用自有资金进行短期投机两种行为模式入手,通过公开、透明和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反周期调整,促进金融机构稳定运行,维护金融稳定。
此外,央行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审慎管理,形成了以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从政策执行情况来看,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持续稳定增长,绝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平稳,金融市场杠杆和投机受到一定抑制,企业和居民的正常融资需求也得到了保障。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配合,为供应方结构改革创造了一个中性和适度的货币和金融环境。同时,它更好地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了金融稳定,有效地促进了宏观经济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连平说。
推动供应方结构改革继续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也提到“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完善金融、货币、产业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业内专家认为,在新时期,“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将长期保持政策决心,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深化。
对此,工商银行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首先,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内外均衡是一个内涵复杂的多维目标体系,单一的政策或缺乏协调的政策组合很难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容易产生“米德冲突”,即政策调控会带来一个均衡的改善,同时又带来另一个均衡的破坏。米德冲突的解决方案是政策的协调。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势头的关键时期。其政策目标的多层面性质得到进一步强调,不同目标之间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有必要协调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多种政策工具,实现中国经济的多层次平衡。
其次,从实践角度看,新时期中国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将遵循四个核心原则:一是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协调;二是供给方改革和需求方管理协调;第三,监督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协调;第四,前瞻性指导和政策协调。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为供应方结构改革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合适的货币和金融环境。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表示,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定与中性,通过各种工具创新实现流动性调整的精准性,平衡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新旧动能的转换。未来,宏观审慎政策将保持强势,金融业“严格监管+去杠杆化”的政策基调不会放松。整顿金融秩序、缩短资金链和降低金融杠杆共同构成监管重点,金融业仍将实体经济作为受益的基本方向。
标题:双支柱调控框架为高质量发展 营造适宜货币环境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系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