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3字,读完约3分钟
过去,农民喜欢观察天气和测量收成。当今,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抬头”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市场深植的“理念”、“种子”和“幼苗”,农村的田野充满了希望
"银耳真的做了面膜!"不久前,在四川省通江县的一次采访中,我看到了这位农民的“能力”:他在朋友圈子里拿到了化妆品生产许可证,以为他随便提到的“银耳面膜”真的上市了。
农产品变成护肤品,这不是傻瓜,而是有真正的技术含量。更令人欣慰的是,银耳的“价值”成倍增长,带动了当地银耳产业从种植到深加工的良性循环,解决了附加值低、种植效率低的困境,为农民增收打开了大门。
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农民的低端农产品滞销。如果这种结构性矛盾得不到改变,不仅餐桌上的美好生活得不到充分保障,而且农业将成为一个有前途的产业,农民将失去作为有吸引力职业的支持。过去,农民喜欢观察天气和测量收成。如今,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抬头”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了解市场,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丰富他们的口袋,丰富国民的餐桌。
问问陈先生他的想法。他的回答是:“农产品不仅是生长在树上、生长在地里、在家里种植的‘土产’,也是工厂装配线上的加工产品。”
比天气规律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规律。许多农民和商业实体仍然停留在“农业就是种植庄稼”的简单理解上,埋头唱“四季歌”。要把农业的供给面从初级扩大到高级,就必须了解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市场空白、市场渠道,及时捕捉和利用这些市场信息,可以突破“望天收割”的瓶颈,细化粗放式耕作,使实证生产科学化,为农产品插上附加值的翅膀。
事实上,银耳面膜等新产品是农产品的第二生命。赣南不乏脐橙园,那里的新鲜水果很容易卖,但利润很低。然而,有一家制造商生产了护肤精油,在开发中处于领先地位。过去,辣木很难打开保健品市场。然而,一些企业煞费苦心地将其制成酸奶,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并突然打开了市场...针对市场深植的“理念”、“种子”和“幼苗”,农村的田野充满了希望。各种多样化、个性化农产品的投放,丰富了市场供给,开启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想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开辟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一节,要求以县为依托,支持主产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内,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加工的格局。许多地区也意识到这一点,并逐步走在深化农牧业资源和打造特色农产品的前列:全国1/3的方便面和7/10的饺子来自产粮大省河南,“大粮仓”已成为“大厨房”;湖南麻辣食品、安徽炒货食品、四川豆制品等。在全国的比重和影响也在不断增加。化特色为优势,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优化和提升农业供给面有许多大有可为的阶段。
目前,银耳已在通江县推广食品、饮料、保健品等十多个系列产品。几年前又传来一个好消息:老陈入围2018年“全国100名优秀新型职业农民”。看来是时候多表扬一下“老陈”了。
(作者是本报经济社会事务部记者)
标题:“银耳面膜”里的供给侧改革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