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县、国家绿色示范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平衡县等国家荣誉相继“花光了自己的家园”;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跃居全省第22位;城镇化率达到48.7%,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
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和艰苦跋涉,如今沧桑硕果累累。乘着改革开放40年前的春风,高泰人民克服困难,团结一致,坚持绿色发展的坚实基础,着眼于政策机遇建设项目,着眼于瓶颈和障碍,着眼于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和扩大产业,立足于促进农民收入和教育的特点,着眼于建设和共享民生利益。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发展基础日益坚实。全县经济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做出了巨大努力。到2017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92亿元,是1978年的145倍;财政收入达到2.08亿元,是1978年的6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67元,是1978年的76.51倍。
重视绿化,加强监管,保护生态空
历届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坚持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全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按照建设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区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先导区的区域发展方向,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大力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黑河生态带、景观、森林、湖泊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不断加大对北部的胭脂堡滩、西部的西沙沃滩、南部的徐三湾滩等沙暴口的治理力度,全面实施配套农田林网,建设总长度2000多公里的农田林带3800多条。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核心,大规模实施湿地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完成封育保墒12万亩,人工造林6000多亩。全面推进大气水土污染防治,空燃气优良率达到85.5%,饮用水达标率达到100%。
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构建“三大产业”格局
高台县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统筹稳增长、扩规模、调结构、育产业,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形成了“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通过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9家,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超过62%。全县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280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32.11亿元,增长114.68倍;粮食总产量达到16400吨,平均亩产量比1978年增长1.78倍。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初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轻工和现代物流六大主导产业体系,拥有工业企业14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6亿元。以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经从无到有。
扩大投资,夯实基础。城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0年来,高台县把城镇化作为拉动发展的最大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以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县新建、改建、扩建城市主次干道32.58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建设了县医院、学校、文化、养老和金融等160个公共设施项目;建成800多栋住宅楼和3.3万套经济适用房。城市建成区从1978年的0.5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8.5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8.7%。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发展日新月异。22项重大水利工程竣工,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农村通信、广播电视、网络信号覆盖全面。坚持精确滴灌,有针对性地打击,进一步推进扶贫行动。该县的贫困率已降至2.39%。
强大的安全促进和谐、民生和福祉
高台县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惠民富民的各项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不断增强人民的忧患意识和幸福感。共投资4亿多元实施180多个重点教育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26.7万平方米,体育场地6.4万平方米。这个城市的教育发展名列前茅。城镇新增就业2.42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26%。形成了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和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孤儿供养,8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全额养老补贴。全民健身、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
根据高台县的“生态背景”,美丽家园的森林覆盖率从1.35%提高到12.39%
曾几何时,腐烂的河滩和垃圾场已经成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风景优美,回归难忘;过去,在戈壁滩和沙暴的入口处建有万亩葡萄庄园和森林示范基地,但现在,沙子退至森林,果实芬芳。改革开放以来,高台县历届县委、政府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理念,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组织全民参与义务植树,坚持防风固沙,进一步推进大气水土污染防治,成为全市最耀眼的背景。
全县始终坚持“南护水土,北护风沙,建设中国绿洲”的生态发展战略,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全面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城市绿化、景观、森林、湖泊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对沙、土、水、田、渠、路进行了综合治理。全县森林面积从1978年的8.95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79.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35%提高到12.39%,绿洲向荒漠推进8-10公里。加强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以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保护为重点,投资3亿元,大规模实施人工造林、封育保水、湿地补水、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加强湿地管理和保护,狠抓违法案件查处,开展湿地生态环境整治,湿地得到全面有效保护2.95万公顷。坚持科学防治,准确控制污染,全面推进大气水土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现代农业膨胀了高泰农民的“钱袋”
改革开放以来,高台县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光、热、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县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280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32.11亿元,增长114.68倍。
高台县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特色富民工程,蔬菜、种子、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占地40万亩。以大规模种植、标准化管理和化学管理为目标,努力打破农时限制,挖掘土地潜力,增加循环转化价值。特色主导产业优势将逐步显现,规模和效益将同步提升。绿色蔬菜、良种、品牌西瓜、优质药材等一批特色产业相继培育。全县粮食、经济、饲料比例调整为53.2∶44.9∶1.9。共发展了998个家庭农场和各种专业种养合作组织,培育了4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以上,形成了市场领先、基地领先、以农为本、生产销售一条龙、工农业一体化的格局。已被确定为国家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国家农业(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导区。
生态工业已经成为引领高平台发展的“强大引擎”
高台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继续加强和改善工业经济,努力谱写以生态为主题的音乐,在发展生态产业中发挥了最强的声音。
以产业链的补充、延伸和强化为方向,县域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接续产业,初步形成以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煤化工、盐硝化工、选矿和新能源为重点的生态产业体系。截至2017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4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7.6亿元。特别是高衙内百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已成为全市项目数量最多、建设速度最快、并网规模最大的光伏产业园。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实力的重点和落脚点,先后建设了正泰公司100兆瓦光伏发电、敖德萨公司dsd酸H酸生产等17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以及袁弘矿业10万吨萤石选粉、秦裕公司1.2万吨二甲基二硫生产等68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40%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继续增长。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面积扩大到39平方公里,实现核心区“五通一平一绿”,园区承载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共有企业84家,共申请专利208项,实现工业增加值7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2%。
新型城市化让高泰更宜居
宽阔笔直的道路纵横交错,整齐的高楼拔地而起,不同风俗的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城市化率达到48.7%,从市区不到1平方公里上升到市区的8.56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高台县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了“城中有水、城中有林、人中有景”的生态宜居家园。
全县坚持规划指导,注重挖掘生态优势,坚持黑河湿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对县内黑河沿岸的3.05万亩湿地、水面、滩涂、盐碱地进行疏浚、改造和修复,并配套市政设施,构建了道路、湖泊、绿地和湿地相结合的景观绿地系统,实现了公园、城区和景区的高度融合。大力实施“城市填装工程”,统筹规划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努力构建从出生到生命重要节点的全生命链和高标准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县域城镇居民“住、住、学、教、劳、病、养”的目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当地农民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建成了28个美丽的农村城市,全县71.8%的农民生活在小康之家或小康之楼。进一步推进城市网格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鼓励企业和公民以多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治理、共建共享。该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国家文明县”和“国家卫生县”。
编者:张嘉诚
标题:栉风沐雨铸辉煌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