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80字,读完约6分钟
“去,去湄潭当农民!”
近年来,这个口号在黔北广为流传,但乍看之下,让人不禁要问:其他地方都在大力推进城市化,为什么湄潭大张旗鼓地吸引人们到农村来?
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大的工作可以依靠。湄潭县90%以上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因此,“在农村寻找出路,从土地中获取利益”成为湄潭的制胜之道。
从“增人而不增地,减人而不减地”的第一次经验,到敲响农村集体管理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锤”...改革开放40年来,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代代相传,开创了农村振兴的新天地。
湄潭人摘下贫困帽,住进新房子,自豪地喊着:“我是一个快乐的农民。”
依靠种植茶叶,让产业崛起
晚秋的梅江镇核桃坝村,山青水秀,茶树郁郁葱葱,蜿蜒曲折。
"从春天开始到现在,我每天都喝茶."在加工完最后一批秋茶后,忙碌了半年的工厂恢复了宁静。明代以前,村民黄大江为自己泡了一杯绿茶,算了算收成:承包茶园10多亩,绿茶产量近6万元;后院的茶叶加工厂今年生产了30,000公斤干茶,不包括所有成本,净利润约为300,000元。
河套坝村不是传统的茶叶产地。长期以来,村民们主要以种植玉米为生,他们只能在艰难的一年后才能谋生。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村干部的领导下,村民们开始种植茶树。
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表示,改革开放初期,承包到户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对于承包权今后是否会发生变化,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村民们心里没有底,自然不敢放手。"
1983年的一个冬夜,潮乐镇(今潮乐镇)南木桥大队的20多名村民围坐在火堆旁,为一种“不生不死”的乡土生活方式争吵不休,这种生活方式稳定了人口与土地的正确关系。
1987年,国务院将湄潭确立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重点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几年后,湄潭“增人而不增地,减人而不减地”的开创性经验被写入中央文件和农村土地承包法。
随着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税费减免改革的试点和“退耕还茶”政策的支持,老百姓吃了定心丸,湄潭抓住机遇,利用生态优势,发挥全县的力量发展茶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目前,茶业是湄潭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茶叶种植面积60万亩,茶业综合收入超过100亿元。
地方政府将着力丰富品种,提高质量,壮大茶叶产业,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促进茶叶加工转型升级。目前,全村拥有茶园面积4200亩,人均拥有茶园1.3亩。
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陶表示,持续的农村改革试验为释放土地活力、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关系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湄潭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小康之路。
改善环境,让村庄变得美丽
在玉泉街新石社区,美丽的玉泉河在流淌,两岸绿树成荫。从菜地里拔出一把绿色蔬菜,蔬菜的根部沾满了泥土。当地居民曹阿姨直接提到了河边清扫,10米开外,那是一个污水处理站的出水口。
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杨看到记者表示怀疑,就把记者带到附近的一个花园里。“生活污水从处理站出来后,在排入河中之前,有必要在这里‘洗个澡’。它会不干净吗?”原来,这是一个人工湿地生物床。植物根部下填四层石头过滤,最后流出的水清澈透明。
十多年前,新市社区还是一个破败的山村,到处都是垃圾和污水,生活环境恶劣。
2006年以来,湄潭县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在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湄潭挤出近7亿元对黔北农民改建或新建住房实行财政奖励和补贴政策。
按照统一的设计风格,刘、用自己的全部资金、政府补贴和信贷,在黔北率先建造了一套精美的住宅。很快,他的一半房子被租去开了一个农舍,年租金为35000元。村民们看着他们的眼睛,纷纷效仿,白色墙壁和蓝色瓷砖的新房子拔地而起。
社区里建了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回收站,还有各种各样的清洁工、护河员和护林员,他们都干净整洁。
湄潭县环保局长戴强介绍说,湄潭正在改造农村房屋、水、电、道路、厨房、厕所和圈圈,同时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通过村民自治、一案一议、民主管理等方式。,群众已经从“我要建设和改变”转变为“我要建设和改变”,使农村环境治理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唤醒资源,让你的口袋鼓起来
7天之内,一位农妇净赚3万元。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没有什么诀窍,它取决于廉价的农家食物."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湄潭县金华村村民李非常忙碌。每天从早上9: 00到晚上10: 00,游客随时都来家里吃饭,农家生意蒸蒸日上。
三年前,大青沟只是一个简单的茶园,平均年收入约为1万元。“我们有山、有水、有茶园,区位优势突出。我们完全有资格,不能错过这个机会。”金华村党支部书记冯艳青打了个电话,队员们和村民们齐声欢呼。但是钱从哪里来呢?如何解决基础设施用地?
当时,湄潭刚刚开始新一轮的农村改革试验,先后承担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等10个国家级改革试验项目。金华村抓住机会,对大青沟的茶园、农田等资源进行了逐一清理,并确认有权发放证书,使其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之后,大青沟旅游合作社成立,发展乡村旅游。
很快,黔北的房屋被描绘成五彩缤纷的童话,一旦“多彩部落”景区诞生,它就成了乡村旅游的“黑马”。2017年,景区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
2015年8月27日,茅坪镇土槽村5亩原废弃砖厂土地使用权易手,敲响了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农村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以同等权利、同等价格、平等进入市场的帷幕拉开。
紧随其后的是兴隆镇龙凤村,该村从潮乐镇取得了23.3亩集体管理建设用地的指标,引进了一家旅游开发公司建设酒店和餐厅,并投资1000亩土地种植花卉和苗木,打造了万华苑景区。"不仅土地分红,公园还提供200多个工作岗位."龙凤村党支部书记吴荣民告诉记者,茶叶与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使得村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广。
目前,湄潭县119个村都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振兴20多万亩集体林、土地资源等资产和资金,44万农民成为股东,参与分红。
农村改革不仅改变了湄潭的旧面貌,也给湄潭农民带来了幸福。(记者万秀斌程欢)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6日09版)
编辑:计然
标题:绿水青山好湄潭 金山银山成美谈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