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95字,读完约6分钟

编者按:在脱贫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发展滞后、人口流失严重,偏远山区一些只有十几二十户甚至三五户的小村庄成为扶贫的“硬骨头”。小村庄在脱贫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解决方案是什么?记者在云南、四川等地的深入调查给人以启发。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移动,停留,改变。

■具有地理优势或边境安全的地区应受到政策保护,以促进其发展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萨镇瓦场村嘉山村群人少、畜多、禽多。通往村子的毛路已经修到了村头,村里的路还很深很浅...

"村子里大约有20个人,大多数是老人。"嘉善村村民小组组长杨宇军告诉记者,根据户口登记,该村仍有15户居民,其中4户很少回到村里,其余11户大多外出打工。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人口的自然流失和搬迁项目导致了一些自然村庄的消失。“与大型自然村相比,小村庄由于缺乏人口、自然条件和公共基础设施而更加脆弱。”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欣然说。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以前钱不能盖房子,为什么?没有通道,任何材料都不能运进来。”云南省麻栗坡县天宝镇天宝村菱湖永靖说。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已建村庄实现道路硬化。考虑到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在实践中,许多县制定了如下实施标准:30个或以上的村庄必须有通道,道路必须硬化。然而,30户或50户以下的村庄在获得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容易成为“盲点”。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有些村庄太偏远,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是下一次易地搬迁的目标。”相关基层干部表示,有必要为仍有林果业或地理优势的村庄修建道路。

“就经济、管理、生产和发展而言,生活在人口集中的地区是合理的。应引导村民在相对较大的范围内生活,但不应为了集中而集中,还应均衡地考虑他们。”李欣然说,对于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口的地区,可以很容易地重新安置。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一些村庄位于边境。保护村庄和留住村民不仅关系到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的生存,也直接关系到边防的稳定。天宝镇天宝村的郑说,村里有32户人家。随着云南“三年边境行动”计划的推进,许多村民用政府补贴建造了新房子。当地政府正在实施政策支持、资本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转变思维,发展产业

■挖掘村庄本身的潜力,探索致富和领导合作社等新途径

"海拔高,缺水,旅游困难,工业发展困难."四川省巴中市大板溪村主任朱继海说,大板溪村要脱贫,首先要“推倒”这“四座大山”。

由于喀斯特地貌,大甘溪村被当地人称为“石头村”。自2015年以来,全村已统一搬迁,通往该村的道路已经开通。虽然住房、水和道路问题已经解决,但村里没有工业,村民没有收入。许多村民仍然选择全家外出工作,人口减少了一半。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事实上,根据国际经验,在城市化达到70%之前,城市化水平将会迅速提高。这意味着农村人口将不可避免地外流,更难以避免发展条件有限的小村庄人口急剧下降。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城镇学习,他们的生活已经基本城市化了。80后和90后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依靠土地谋生,在非常小的村庄里人口减少的趋势很难扭转。”西萨镇副镇长吴英山说,在一个小村子里留住人的关键是给村民们在村子附近工作的机会。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很小的村庄很难吸引外来投资者进入并推动减贫和增加收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说。

“发展必须改变思维。现在主要是说服一些有能力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并通过成为富裕的领导人和成立合作社来推动农村集团发展工业。”西萨镇瓦场村第一书记龚陈玉表示,除了解决技术匮乏、资金匮乏、市场无知等问题外,关键是挖掘村本身的潜力。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有一段时间,大甘溪村的村民们想尽办法为石头村致富。当地的土壤环境特殊,所以朱继海邀请农业专家来“把脉”。专家认为,村里的土地适合种植核桃、金银花、胡椒和魔芋等经济作物。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在石头上种树?起初,村民们感到难以置信。为了消除疑虑,朱继海率先“试水”。“石头上的土太薄了。你必须先在上面造土,然后浇水。”朱继海说,大甘溪村阳光充足,辣椒产量好,金银花鲜艳,核桃树不仅成活了,而且保持了水土,土层变得越来越厚。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石头真的可以种树开花!"看到最先尝试种植的村民得到了好处,最先反对的村民纷纷加入了种植大军。

因地制宜继续“造血”

■摒弃“等待、依赖、渴望”的理念,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模式

“要解决极小村庄的扶贫问题,必须通过扶贫模式创新,发挥村庄自身的优势。”郭晓鸣说,要实施更加符合贫困人口实际特点和需求的扶贫政策,帮助农村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山高水少,地小人穷。”三年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瓦店乡秋家塬子就是这种情况。邱家大院位于海拔667米的天台山上。有22户家庭人均耕地0.9亩。山顶上的土地贫瘠。年轻人外出工作,山坡基本上被废弃了。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2014年,瓦店乡党委和政府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两年内实施了扶贫“输血”。2017年,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天台山古寺、寨墙大慧湾、桃花渡等历史、文化和自然景点,变“输血”为“造血”,走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脱贫新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我们不能有等待、依赖和渴望的想法,我们必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村民杨国武说。杨国武是村民眼中的“新圣人”。大学毕业后,他在国外创业。2016年,他抓住乡镇党委和政府实施农业和旅游一体化的机遇,利用天台山优越的区位优势,成立了中江大灰湾旅游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规律的小村庄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可以保护一些传统小村庄的繁衍和生存,集中资源,使一些小村庄得到更好的发展。”四川省农业和工业委员会新农村处处长肖剑说。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事实上,一些小村庄利用自己的地理资源发展旅游业;他人的轻松感动,迎来了发展的活力。四川省九寨沟县杨竹山村,过去的老寨子位于杨竹山山顶,海拔2700多米。2001年,当地政府以搬迁为突破口,将杨竹山村从山顶搬迁到若九路。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村民们利用老寨子优良的草地、温度和土壤条件,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进入新寨子后,每个家庭都住在砖木结构的房子里,水和电供应给每个家庭,宽带4g全覆盖。村里的道路都是水泥路,村里还建有篮球场、停车场、村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室。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人民日报(06版,2018年5月10日)

标题:因地施策 极小村落脱贫有道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