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5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曹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发展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媒体一体化加速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加快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成为当前的焦点。
1月17日至18日,在中央网络信息办的指导下,由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国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基金和中外著名文化媒体组织联合主办的“全球中国文化创意媒体启动国际论坛”及其网站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在启动仪式上,举行了四次跨文化国际交流论坛和特别项目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代表、金融领袖、文化学者、艺术家和顶级设计师讨论了媒体融合时代带来的文化发展机遇,以及“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创新发展。
与会者认为,在媒体整合的时代,整合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也反映了一种“文化变迁”。不仅要不时了解受众的需求,还要不断改变传播理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传播效果。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渴望接触“新”和“未来”事物,因此中国也成为创意产业的热点,同时也让自己站在了全球创新和发展的前沿。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内容为王”仍然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对此,前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委书记翟会生表示,内容仍然是最关键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内容是否符合网络传播规律,是否能为受众提供智能服务。“不管媒体的形式如何,都必须考虑一件事,那就是公众需要什么。”翟惠生说道。在他看来,在交流的过程中,故事比概念要生动得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创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是当前的焦点。
“媒体融合的时代是中国文化交流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在跨界融合的互动中找到更好的机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元素、符号和手工艺品,从服装设计的角度来看,必须将其转化为产品。但我们也必须更加关注内容,以便在跨境整合中产生创新。”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东方国际服装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康说。
同时,文化也具有很强的渗透和相关性。在大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活跃起来,铸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加”的发展形态,走向了“升级版”的新阶段。随着行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空空间,而是要进行多领域、跨平台的整合和创新。与会者认为,“文化+互联网”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提升文化认知,用大融合、大融合、大艺术的思维寻求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改变策略。
“目前,我们需要一个平台来传递信息,了解我们的客户,并确保客户能够了解这些信息并满足他的愿望。”Jonathan siboni,luxur ynsight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也表示,如果“文化+”想更好地走向市场,就必须研究大众的消费心理。在互联网和全媒体时代,观众有必要尽快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的角色并与之产生共鸣。
在她看来,文化有两层含义。首先,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普遍的。第二,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浓缩的果实具有审美功能。因此,如果你想更多地刺激你的消费欲望,你还是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和实用需求。
至于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明认为,中国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东西已经丢失。现在更多的文化遗产只能在文化机构中收集。与全球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需求相比,我们目前的文化资源开发远远不够。
张晓明表示,媒体整合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我们当前的消费者正直接参与文化内容的制作。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文化资源可以得到迅速和创造性的转化。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探索如何将我们悠久的文化资源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以更智能的方式激发年轻人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情。“我认为这件事做得很好,我们5000年的文明史得到了复兴。”我们将为世界和未来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张晓明说道。
标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讲好故事”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4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