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位于乌蒙山深处。它曾经是一个著名的贫困县,那里有陡峭的山脉和沟壑。贵州谚语中的“他”指的是这个地方。
虽然赫章很穷,但核桃树资源丰富。不幸的是,这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直到2006年,“核桃专家”潘学军的到来,才使当地人意识到,他们家前后的核桃树其实是一棵“摇钱树”。在潘学军团队的指导下,大家开始努力种植核桃。
从此,“赫章核桃”开始活跃起来——13年来,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加到163万亩,年产值大幅增长,种植户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如今,赫章县已成为著名的核桃之乡,核桃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因此,潘学军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潘核桃”。
发展核桃产业,首先要解决主导品种质量问题
潘核桃与核桃无关。在来赫章之前,他一直在和葡萄打交道。
2006年,贵州大学与赫章县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潘学军作为科技特派员到赫章县扶贫。调查发现,赫章海拔高、光照时间长、温差大,特别适合核桃生长,发展核桃大有可为。“只要核桃产业做得好,就有望让村民脱贫。”
虽然潘学军研究葡萄已有多年,但一想到要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他就毫不犹豫地“转向核桃”。通过走访村庄和家庭,潘学军了解到,赫章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大多数人也以种植核桃为主食,但没有优势品种。此外,传统的植树方式是“靠天吃饭”,让它们自然生长,从不照顾它们,而且大多数是“铁核桃”,不能锤打。
"种好苗是好的."潘学军认为,像所有的果树一样,核桃产业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品种质量问题。“如果还是这些‘铁核桃’,就别指望形成工业化发展,更别说让人民脱贫致富了。”
因此,潘学军决定从最基本的种子选择开始。选种的难度超出了他的预料。一些好的树种通常生长在偏远的地方,在那里走山路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有一次,村民们提到在一个村子里有一棵核桃树,品种特别好。听到这个消息后,潘学军一大早就从县城开车到了村里。
“开车去镇上花了五个小时,然后又花了两个小时开车去村里。到达村口后,越野车进不去,所以我们只好改乘家乡的摩托车。下了摩托车后,我想它应该到了。村民们说他们必须翻过一座山。”潘学军说,直到下午6点,他们才终于看到了核桃树。“能这样找到它真是幸运。有时候我要走很长时间,甚至没有树影。"
为了培育优良的核桃品种,潘学军没有停留在赫章。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走访了贵州88个县市,最终从100多万株核桃树中选育出4个优质核桃新品种,并命名为“何谦”系列。
好的品种是有的,但是仍然缺乏好的技术。"传统的核桃种植周期长达10年,效果太慢."潘学军说。
该怎么办?潘学军想到了“嫁接”。通过嫁接,可以使核桃树在开花结果时营养更加丰富、均衡,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而且可以缩短结果期
鉴于赫章县核桃树地方品种的嫁接改良,潘学军带领团队研究相关技术。“现在,我们的嫁接苗可在4年内开始结果,并可在8年内达到每亩300公斤。”潘学军非常自豪地说。
让人们接受它的最好方法是向他们展示结果
品种和技术是可以利用的,下一个亮点是在村庄和家庭中的推广。
潘学军发现,在赫章发展核桃最困难的不是育种,也不是嫁接,而是改变人们的观念。以前,种植核桃树后,普通人不再关心它,他们依赖天气吃饭。虽然收入很少,但不需要太多努力。现在,他们被要求嫁接,施肥,开花和结果核桃树,这是人们暂时不能接受的。
"普通人接受科学植树的最好方式是向他们展示结果。"潘学军说。
财神镇的农民李富贵更愿意尝试新事物。他决定让潘学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试一试。潘学军在李富贵的种植园做了嫁接比较。一块地嫁接了“何谦”系列品种,另一块地嫁接了国外品种“香菱”。实验开始时,我看到“香菱”的效果很快,李富贵拿不稳。他对潘学军说:“你所从事的这些‘地方部队’不如‘外国士兵’!”结果,三年后,“阴谋”开始逆转。香菱的大部分叶子开始枯萎,而何谦仍然郁郁葱葱。面对实践,李富贵深信不疑。
在罗州镇高山村,村民姜的400多棵核桃树上密密麻麻地长满了小核桃。潘学军看后,对他说:“水果太多,影响产量,必须削薄。”
“不,脱下来真可惜。”蒋死活拒绝了。潘学军拒绝放弃,继续劝说。“好吧,我会找一棵树,一半是疏果,一半是不疏果,等到秋天看看哪一方有好收成。”蒋无奈地答应了。秋天收获核桃后,称重时,果实变薄的那一面真的有9公斤重。江也深信不疑。
看到具体的结果,更多的农民的态度开始改变。从最初的质疑和拒绝种植,他们主动要求引进新的核桃品种和嫁接技术。
潘学军非常高兴,并努力教农民如何种植。为了方便交流,他还学习了很多赫章方言。“例如,我告诉我的老乡们,好核桃的标准是‘肿、白、香’,而‘肿’就是饱满。”
从长远来看,村民们越来越依赖潘学军,他会做他推荐的任何事情。近年来,核桃新品种的种植显著促进了产量和收入的增加。
这不是潘学军的最终目标。“核桃不仅可以简单地卖水果,还可以用来制作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糖、核桃酒等等。我希望让赫章核桃产业成为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真正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潘学军说。
潘学军主动搭起桥梁,帮助引进国外核桃乳生产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延伸核桃产业链、促进核桃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记者,你必须去现场深入实地
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记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每次面对这个问题,潘学军都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定要去现场,深入田野。”
赫章是国家级贫困县。2006年的那个时候,县城没有高速,也没有铁路,交通极其不便。从贵州大学到赫章,单程需要12个多小时。这段距离太长,无法阻止潘学军深入田野。
在培育新品种时,不管这些树是在山顶上还是在悬崖边上,潘学军都会坚持实地测量和取样。“我常常累得吃不下饭,回到住处就要睡觉。”
对此,他的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你必须亲自去旅行进行最简单的测量?
“一是获取更准确的数据,二是不辜负村民的期望和信任。”潘学军说。
潘学军讲了一个短篇故事。赫章县财神镇财神村长路端家族有三棵优质核桃树,由研究组选择进行试验。在第一天采样之后,当我第二天回去的时候,我发现常和他的妻子看起来很累。当我问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两个老人害怕已经测试过的核桃树上的错误,在树下呆了一整夜。老人说,那是他们的退休金树,所以要看好它。
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去农村已经成为潘学军的常态。即使是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他也必须面对面地交谈和用手教学。“在教室里讲半天理论,村民们一般都难以理解。他们一在地面上行动,马上就明白了。”
李富贵原本是一个贫困家庭,在潘学军的带领下,建起了核桃采摘园,成为一个年收入6万多元的贫困家庭。他自己成了核桃嫁接管理的技术员。
近年来,潘学军还培训了200多名科技委员。越来越多的“潘核桃”下田,与当地果农一起,“摇钱树”不断结出硕果。(吴)
《人民日报》(2019年7月22日,第19版)
(原标题:把核桃树变成“摇钱树”(技术观点,在地球上写论文3))
编者:纪爱玲
标题:把核桃树变成“摇钱树”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