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中国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领导者,并提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计划”。
生态环境部最近发布的《2018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年度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的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约46%,超过了2020年碳强度降低40%至45%的目标,碳排放的快速增长也初步逆转。
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中国首先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能过剩的解决、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调整产业结构。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控制工业、农业、废物处理和其他领域非能源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2017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呈现总体稳定趋势,北京、天津和河北的煤炭消费持续下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2017年中国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分别占能源消耗的60.4%、18.8%、7%和13.8%,分别比2016年下降1.6%、上升0.5%、上升0.6%和上升0.5%。
“建立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司司长高力表示,自2011年以来,中国已在7个省市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自2013年6月以来,试点碳市场已陆续上线交易。
截至2018年10月,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过2.5亿吨,累计成交额约60亿元。高力表示,在碳交易试点地区,试点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都有所降低。
2017年底,中国发布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规划(发电行业)》,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下一步将按照由易到难的工作安排,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碳市场建设。在发电行业率先开展碳排放交易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增加相应的交易品种。”高力说。
今年,根据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安排和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的职能转移到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强大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更好地协调和利用这一体系,对于促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高力说。
对于下一步,高力指出,除了部门层面的协调机制外,还需要推动地方政府在机构移交后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建立省级领导小组和相关协调机制。此外,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应更好地与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相协调,从监测到目标设定、政策制定、规划制定以及相关监督和实施。
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高力表示,在国际层面,我们应继续与各方一道,建设性地推进公平、合理、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气候变化领域的多边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公约》和《巴黎协定》的全面有效实施。“今年12月初,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将在卡托维兹举行。我们应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落实《巴黎协议》的具体内容,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同时,它表明了多边体系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方面的有效性。”
从国内来看,高力认为下一步是要加强目标的落实,特别是要推动重点场所和行业目标的落实。同时研究长期目标和任务。(记者刘伟)
编辑:计然
标题:碳强度下降目标提前3年完成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