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7字,读完约4分钟

吉林省汪清县利用典型的寒冷气候、昼夜温差大、空空气湿润、森林覆盖率高等适宜黑木耳生长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在全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全县年黑木耳栽培总量6.5亿袋,年产量3.5万吨,年产值34亿元...如今,小木耳已发展成为汪清县扶贫的支柱产业、农村振兴的希望产业和长久的富民产业。

绽放在脱贫路上的“黑牡丹”

最畅销的黑木耳使钱袋膨胀

汪清县自扶贫工作以来,按照“村有主业、户有增收”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木耳等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了水土一方养活另一方,为脱贫致富、振兴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绽放在脱贫路上的“黑牡丹”

如今,寒意渐浓,但汪清县仍是一片繁忙景象。

聂书华(音译)走进汪清县鸡冠乡大北村的红鸡冠木耳专业农场,一个办了卡的贫困户和他的同伴正忙着打包木耳袋。聂淑华告诉记者,因为年纪大了,她过去找不到工作。自从村里开始种植真菌,我就可以一年到头在家门口找到自己能干的零活。年底的时候,我赚了2万多元,我无法告诉你我有多开心。“国家扶贫政策是好的,给钱的东西,你可以自己赚。钱总是让人感觉很难。”

绽放在脱贫路上的“黑牡丹”

该农场负责人林炎告诉记者,该农场以农民真菌产业合作社为基础,占地约14公顷,拥有150万袋黑木耳袋。建成了日产量3万袋的菌袋生产线和百万袋黑木耳种植基地等扶贫产业项目。经过快速发展,已逐步形成集菌种研究、包装加工、栽培、摆栽、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竞争优势。目前,农场年产值可达700多万元,带动了19户贫困户和近40名普通百姓办起了卡。

绽放在脱贫路上的“黑牡丹”

告别小作坊,欢迎标准化

汪清素有“八山一水半草半田”之称,森林覆盖率高达89.3%,橡树等硬杂木资源丰富,为培育优质黑木耳提供了原料保障。

然而,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近几年来,黑木耳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土著菌成活率低...为了使人民真正长期受益,地方政府把重点放在标准化系统上。

绽放在脱贫路上的“黑牡丹”

汪清县天桥岭镇汪清桃园小菌业有限公司的一名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调试设备,为来年生产菌袋做准备。由于扶贫资金的注入,这里的黑木耳生产告别了“小作坊”生产,实现了栽培、种植、采摘、晾晒、分拣、包装全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进一步实现了黑木耳质量和档次的提升。

绽放在脱贫路上的“黑牡丹”

汪清县依托优势产业,改变了以往菇农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共建成52个标准化菇包工厂,开展了制袋、灭菌、接种、栽培一条龙菇包生产和栽培,大大降低了菇包成本,提高了菇包成活率。同时,我们改变了过去蘑菇种植户分散布局、粗放简单的种植方式,共建成45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和真菌养殖场。每个基地农场都成立了一个真菌合作社,将蘑菇种植者吸收到社会中来,并通过有能力的人来培养农民。老户带新户,实行“统一菇包、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不仅解决了普通人做不到的问题,也提高了他们的抗风险能力

绽放在脱贫路上的“黑牡丹”

做足够的网上文章来扩大产品销售

酒也怕巷子深。拥有好的产品并不意味着拥有好的销量。

为了扩大销售,汪清县建立了网上和网下交易平台。在建立吉林省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市场——天成木耳批发交易市场的同时,成功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走进农村示范县”,全县建立了100个农村电子商务基地,实现了“网上+线下”销售、木耳交易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

绽放在脱贫路上的“黑牡丹”

打开一些流行的直播平台,汪清木耳种植户非常活跃。从种植和加工到包装成品,他们生动有趣地叫卖自己的菌类。有网友留言说:“看看,马上买。”

经营黑木耳产品的汪清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刘锡军说,该中心目前已建立了4个镇一级中心和100个村一级服务站。2019年1月至9月,中心真菌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800万元。仅在9月17日,该中心运营的王庆特别馆就在淘宝网上进行了现场直播,有5.2万名访客,3000多笔交易,销售额超过9万元。(岳洋姚希邦高昌)

绽放在脱贫路上的“黑牡丹”

编者:纪爱玲

标题:绽放在脱贫路上的“黑牡丹”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