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45字,读完约7分钟
节假日,隐藏在武陵山区深处的包青村将会热闹非凡。
十七个房间已经满了,预订电话一直在响。“B&B兄弟”农舍的负责人黄和他的妻子说:“明年你愿意把房子再扩建一层吗?”
从黄的三层小楼向外望去,土家风格的蓝瓦白墙建筑沿山路而建,建筑纵横交错的蔬菜基地向远山延伸...
包青村所在的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于2013年被列为国家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六年过去了,黄和迎来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好日子,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
“搬去穷窝”搬去新家,生活“翻了天”
在这栋三层楼房里,家具和家用电器如沙发、平板电视和冰箱随处可见,厨房里的沼气灶也会被点燃。在包青村一千社区,54岁的刘大国笑着说:“现在的生活就像翻了一天!”
刘大国是龙凤镇5716户拆迁户中的一员。在搬迁之前,他们住在平均海拔1400米的大山里,他们不得不涉过高山和河流——他们不得不用手穿过一个叫做攀岩的悬崖,他们不得不涉过六七条湍急的河流。
1993年秋天,包青村的五六个村民扛着猪穿过奔腾的群山,并被拍照。照片是“路在哪里?”它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当时,几个卖猪的人合作把猪运过河,运出山。冬天,河水很冷,一旦他们回到河里,人们也生病了。”回忆起抬猪下山的经历,刘大国皱起了眉头。
我住在祖先建造的木屋里,吃从坡地上的天空中收获的玉米和土豆,喝岩窝里积累的雨水……旅行、喝水、用电、买房、上学、看病和增加收入都很困难。龙凤镇一直贫困潦倒。2013年初,城镇贫困人口比例达到35.6%。
因为水和土壤,很难养活一个人。龙凤镇必须搬迁才能突破。
试点之初,龙凤镇在一年内统一规划设计,下达了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综合利用等三个总体规划和交通发展等28个专项规划。然后,实施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特色住宅改造实物补贴三项奖励和补助政策,逐步实施搬迁。
2014年,刘大国一家搬离山区,花了15万元建了一所房子。由于各种奖励和补贴,他们只支付了3万多元。
如今,龙凤镇已建成9个中心社区、37个居民区和2个安置社区,引导5,716户2万多村民从自然条件差的偏远地区迁移到集镇、中心社区或居民区。同时,建成55公里一级公路和610公里其他等级公路,初步形成“出门、上车、进城”的农村综合交通网络。
“改变贫穷的行业”走了一条新路,钱包“鼓了几圈”
群山暴露在外。龙凤镇马龙村的茶园小道上,青苔湿滑。当一只脚落下时,它正滴着水。70岁的刘敬之大声喊着要和村民们一起在茶园工作。
“老刘,年底脱贫和收指纹有问题吗?”没到田里,村党委书记纪把喊走了。
“钱包被敲了好几次。这还叫摆脱贫困吗?”刘敬之挥了挥手,笑道:
我过去种植水稻和玉米,我只想一年到头吃饱肚子。现在退耕还林,刘敬之种了7亩茶园,租给抹茶加工厂作为种植基地,年租金14000元。这对老夫妇在茶园工作,他们一天的工资是180元。
退耕还林是龙凤镇贫困家庭改变贫困产业的一个很好的起点。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当地政府大力发展茶叶、漆树、小水果等高效经济林,先后引导4500多户贫困家庭通过林地共享方式加入专业合作社。
“为穷人换工作”的过程并不容易。季介绍,在村,为了动员村民补种茶树,召开了不少于20次的“坝会”,扶贫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工作,免费发放茶苗和化肥,免费组织种植技术培训。
"干部们先带头挖自己的稻田,然后用挖掘机挖田."黄,村第一书记说,一年之内,村就把25度以上的3600亩坡耕地全部改造成了茶园,所有茶农都纳入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为了使扶贫产业站稳脚跟,马龙村引进了许多茶叶加工企业,并与茶农签订了包购协议。浙江商人也在这里成立了抹茶加工公司,不仅带来了机器采茶、遮荫布覆盖等增产新技术,还将马龙村的茶叶销往日本、韩国等地,提高了茶农的收入。
“如果我知道一亩茶可以卖三四千块,我不会和你干。”起初拒绝种植茶叶的彭恩生与前来参观的黄开玩笑说。依靠8英亩的茶园,彭恩现在种植茶叶年收入超过3万元。
龙凤镇党委书记程俊义介绍,目前龙凤镇已建成茶叶、烟叶、蔬菜、小水果等特色产业基地6.2万亩,引进农业龙头企业25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1家。全镇80%的耕地实现了集中规模经营,70%以上的农民融入了产业链。
为使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更好发展,龙凤镇于2015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协会,拿出20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入股,组织40个专业合作社融资入股。
“投资股份的专业合作社可以按照1: 5的比例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也可以在互助社内部借款过桥解决融资问题。”龙凤镇金融办公室主任程文新介绍说。
去年底,龙凤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50元。
“拔根”振兴和探索整个世界
马龙民族学校的校长吴雁峰(音译)为自己连续“挖”出四个本科生而感到非常自豪。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老师来学校报告说他们想在同一天离开,学校的学生人数也逐年下降。”吴雁峰说,2007年三峡大学毕业后,他去龙凤镇教书,亲眼目睹了这所农村学校十多年来的变化。
转折点来自试点项目中的镇村合作建设计划。2015年,马龙国民学校重建,耗资4000万元,破落的校园一下子成为龙凤镇最好的公共设施:五栋新教学楼建在镇街内最大的平地上,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标准化的操场。
当办学条件好的时候,高素质的教师就会随之而来。黄建平,长江大学本科毕业生,曾在利川市任教,2016年主动找到吴雁峰,并调到家乡教书。现在他是学校的主任。“现在我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比城市差。”黄建平说。
龙凤镇副镇长王东介绍说,试点以来,龙凤镇搬迁建设了16所新的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在恩施市形成了以中小学为主体的教学社区,实行“大学校小学校,大手牵小手,大班带小班”的制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下沉和共享。
和城市一样好,还有新扩建的乡镇医院。龙凤镇中心卫生院马龙分院设立了远程会诊室,通过专家上门会诊和远程会诊,与恩施市和州立大学医院组建联合体,实现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马龙分院院长尚守义说,该分院去年有1000多名住院病人,全年接待了7000多名病人。
位于马龙风格的马龙村,特色民居和土家集市等元素相互映衬。每天晚上,身着土家服饰的男女老少聚集在广场上,荷花环、手舞、腰鼓等民族歌舞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如果你想‘拔穷根’,你必须在行业中寻求发展。在龙凤镇,精确的扶贫和农村振兴同时进行。”程君毅说,龙凤镇把整个地区都开发成了旅游区。在马龙区,现在有200多个寄宿家庭,每年接待超过40000名游客,他们的收入增加了数百万元。
今天的龙凤镇,新建、改建、扩建了15座水厂,保证了镇上人民的安全饮水;4g网络中心村实现全覆盖,宽带入户率达到51%;城镇、露天电影院、百货商店等等。
“我们是城市中的村庄,城市中的村庄。”纪说:(程元洲)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0日,第13版)
(原标题:《实验场》中的好风景(辉煌的70年奋斗,新时代,前沿研究))
编者:纪爱玲
标题:“试验田”里风光好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