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影飞舟何处喝,赤山岸边柳絮荫。在磐安,雨蛙在五月歌唱,石榴花在千里之外。”经过生态修复后,磐安湖不仅成为徐州转型发展的样本,还被评为今年“江苏省十大环境保护典型案例”之首。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这是对磐安湖的生态修复,让我改变我的生活方式。“在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80岁的村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说,磐安湖湿地公园离她的工作室不远。如今,公园里到处都是鸟、美丽的湖泊和游客。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采煤塌陷区变成风景区

过去的包袱变成了现在的财富。徐州磐安湖湿地公园的建成和运营,不仅为枯竭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成为中国采煤沉陷治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历史上,江苏省徐州长期依靠资源繁荣发展。煤矿开采持续了130多年,不仅留下了55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区,还留下了严重的生态赤字,导致煤矿开采沉陷土地总量超过38.87万亩。其中,贾汪区塌陷面积高达13.23万亩,占徐州市塌陷面积的1/3以上。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雨天泥巴,晴天灰”,杂草丛生,“黑、脏、乱”,是磐安湖原住民对过去情景最深刻的记忆。

201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徐州市贾汪区为示范区,按照“宜农、宜渔、宜建、宜生态”的理念,实施以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将采煤塌陷地建成生态公园。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徐州市贾汪区将磐安湖工程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工程,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地形和以“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叉回填”为核心的土壤重建技术,投资20多亿元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建,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塌陷区总面积17,400亩,将改造成为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恢复和湿地景观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工程。”磐安湖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京杭运河用于塌陷地的生态补水,建成了总面积1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绿化覆盖率达90%。目前,整个项目已成为我国煤炭开采沉陷控制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典范。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从黑色贾汪到绿色贾汪

生态恢复和重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了保护这一景观,贾汪全面淘汰落后产能,49条中小型水泥生产线全部拆除,84家小型焦化和小型钢铁企业被依法关闭或取缔。同时,通过荒山造林、实施蓝天工程、清水工程等措施,打了一盘生态棋,换来了一座绿水青山的城市。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贾汪曾经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矿区,顶峰时期有250个煤矿。近年来,黑甲王正在努力向绿甲王转型。”据徐州市环保局教育中心主任曹小玉介绍,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的同时,贾汪也把工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有什么样的产业?”过去,在生态环境差的时候,贾汪区有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现在,生态环境良好,支柱产业水平也有所提升。目前,在磐安湖附近,不仅吸引了大量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新兴产业,如莫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电机电子控制项目、江苏康迅数控设备项目等,还规划建设了周边20平方公里的徐州科教创新区,将成为未来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地。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致富途径

“磐安湖就像一个绿色的堤岸,驱使着我们周围的村民致富。“在过去的两天里,汪秀英商店的生意一直很红火,尤其是针棒香包已经卖完了。

汪秀英居住的马庄村,早年建了一个小煤矿。她家两代人相继在煤矿工作。尽管做香包有独特的技巧,但村外知道她的手艺的人不多,靠她谋生很难。

依托磐安湖湿地公园的旅游热潮,汪秀英的特色开始发挥作用。在该区的帮助下,它不仅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招募了学徒并举办了展览。最近,从生产到加工,从线下销售到网上客服,它已经成长为徐州一祥箱包有限公司,带动了200多名村民一起致富。全村香包产值超过600万元。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紧邻村庄的磐安湖湿地公园每年吸引400万国内外游客。许多失业矿工和农民工回到家乡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大幅增加。

“我的第二代”厨师孟松(音译)在学会了自己的手艺后,开始在村子的西边开起了农家菜,在旺季,农家菜生意特别火爆。村民徐刚(音)看到了这个机会,他和数百名村民一起创业,在磐安建了一个婚礼镇。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随着生态的改善,生态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将共同繁荣。磐安湖湿地已成功建成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成为淮海经济区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去年,贾汪旅游人数达到770万,综合旅游收入23亿元。(记者韩通讯员曹晓桐)

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编者:张嘉诚

标题:生态改善让村民换了新活法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