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46字,读完约7分钟
“今年以来,一方面,中央环保督察员加大了工作力度,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持续去杠杆化,资本市场对环境保护的态度由热转冷,ppp项目深度调整。作为抗击污染的主力军,环保产业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未来的环保产业是冷还是暖?什么样的环保产业更有市场前景?”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环境商会会长赵利军最近在2018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上提出了上述问题。
在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ppp监管和强有力的环保监管都是一把双刃剑,既会给环保行业带来压力,同时也会迫使其增强内部实力,实现“涅槃”。
Ppp清算环保产业进入“冷却期”
一场清理非标准项目数据库的风暴使得环境ppp似乎立即进入了一个“冷却期”。“自2013年以来,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推动下,ppp模式迅速成为基础设施领域的主流模式,其中环境项目所占比例最大。”桑德集团董事长闻一波表示。
大悦咨询董事长金永祥也认为,在过去的五年中,正是由于ppp的大力推广,许多企业获得了大量的新业务,实现了规模增长,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也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
然而,2013年后,ppp市场开始逐渐暴露出问题,一些地方出现了ppp泛化和滥用的现象。财政部公私合作中心项目官员张戈表示,自去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财政部主动在中央、省、市、县三级规范整顿、防范和化解风险,提升风险和项目管理水平,严格控制10%的财政承受能力。截至今年10月,累计清理项目2428个,清理金额2.9万亿元。
在这一整改过程中,环保产业从对ppp的热情变成了疏离。“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签署了300亿ppp项目。今年我们没有签那么多。基本上,大多数项目都没有太多参与。”闻一波坦率地说。
然而,作为外资企业的代表,苏伊士集团近年来很少参与ppp项目。新上任的苏伊士集团执行副总裁孙明华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ppp项目的回报率太低,他们接触的最高项目只有6%到7%,甚至更低,根本无法满足投资需求。而且风险太大,尤其是当地的支付能力和信用有待提高。最近,苏伊士集团在武汉参与了一个ppp项目,实际上只占投资的0.1%。“我们注意到,业内许多项目倾向于注重投资而非运营,注重形式而非效果,注重投资而非回报。”
支持规范将发布“新公私伙伴关系时代”的到来
威立雅中国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黄晓君认为,ppp合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明确的价格机制和回报机制,即“物有所值”;其次,有必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服务边界,并通过法律予以保证。
田波环境集团总裁吴健表示,企业在选择ppp项目时,应充分考虑项目后期可能产生的运营效果和社会价值,并根据自身条件设定项目边界,做好风险控制工作。“ppp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建议企业不要盲目追求项目规模,也不要因为短期内存在的问题而回避。ppp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的价值应该理性看待。”
“经过清理整顿,ppp将真正迎来一个新时代、一个好时代、一个大时代的发展。”张哥说道。他还透露,财政部将与司法部合作发布ppp法规,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发布。“此外,我们还在制定支持ppp规范的实施政策,我们必须在踩刹车的同时促进发展。”
根据国家公私伙伴关系中心平台的数据,在参与公私伙伴关系项目的7029家企业中,私人资本和外资共占48%。特别是在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市场发展较早,现金流回报稳定,民间资本的参与率高达82%。
“私人资本在整个生态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公私伙伴关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的技术使政府学到了许多关于风险分担和科学决策的知识,同时也使公共服务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其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张戈表示,ppp将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希望各方继续保持对ppp的信心,为抗击污染做出更多贡献。
孙明华表示,在2018年之前,它被称为“旧ppp时代”,从2018年起,它被称为“新ppp时代”。希望在"新公私伙伴关系时代"将有明确的政策和方向,并给予外国投资者更多参与公私伙伴关系的机会。
强有力的环保监管刺激了强劲的市场需求
在环保检查员不断增加和需求升级的双重祝福下,环境治理的巨大市场也在加速释放。然而,今年环保行业似乎出现了一个悖论。
“从理论上讲,像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样强有力的监管可以刺激更多的环境保护市场。环保投资的高峰应该已经出现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个行业没有迎来“春天”,而是进入了“寒冷的冬天。”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罗建华说。
生态环境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顺泽表示,在ppp金融政策、去杠杆化等因素的背景下,应从加强环保监管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环保企业的现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或任何阶段,依法进行正常的环境监管都是环保产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有些企业过于激进,负债率过高,并且高度依赖支付,这就是资金错配的问题。如果单个企业有问题,并不意味着整个环保行业都有问题。
专家认为,目前“常态化”的生态环境监管措施被市场视为“强监管”。原因有二:第一,与之前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相比,政策对污水排放的约束力有了很大提高,这让市场感到压力;二是生态环境监管措施的规范化对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冬季雾霾的发展趋势来看,对生态环境的强监管力度今后不仅会减弱,而且会继续加强。”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清说。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忠也认为,“强监管”需要更“强”,各种专项行动都要着眼于改善环境质量。但是,从环境质量的改善来看,约束性指标仍需进一步落实。虽然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推动了监管力度的加强,但仍有一些已经制定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许多环保行业的要求也没有真正释放出来。
然而,目前许多经济政策的实施还不够。“以环境税为例,今年前10个月只征收了80亿元,远低于之前的200亿元排污费。”马忠表示,包括“三比一、一减一补”政策在内的环境治理应该是企业应该弥补的一个不足,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企业将环境治理视为一种成本,将其归因于“一减”,导致政策执行错位。
吴顺泽认为,当前环保企业存在的问题不是由强有力的环保监管造成的。“事实上,许多现有的政策可以解决现有的问题,而关键是它们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使政策到位并解决相应的问题。但不要反对政策和市场,两者应该互相促进。”
此外,专家表示,推动强有力的环境保护监管应刺激对环境保护的强烈需求。在引入系统的环境经济体系和政策工具后,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环保产业应抓住机遇。(记者班)
编辑:计然
标题:环保产业或迎“涅槃”之变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