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牌吧!花粉·烟台站】
如果说,非遗之美美在何处?可能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因为非遗本身美的表现形式就是多样的,给人的情感感受也是丰富的,可以是倾听的乐章、也可以粗犷的号子、还可以是传承的文化底蕴、也可以是叹为观止的匠心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唇齿相依脉脉相通,优秀传统文化又由匠人创造凝结,创新发展。
海上有仙山,苍茫云海间。海岛好故事,辈辈传千年。10月30日,烟台花粉俱乐部核心成员踏上砣矶岛,沉浸体验岛上先民在与海洋共生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灿烂文化,用HUAWEIMate50 系列的 超光变XMAGE影像系统,竞相记录非遗之美。
贡品雪浪砚砣矶岛上品石韵
砣矶岛依托海岛独有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文化资源,围绕海岛文化氛围营造了天独厚的文化魅力,其中砣矶砚便是典型代表。
砣矶砚又称金星雪浪砚、鼍矶砚,是中国古代名砚、贡砚、海洋石砚。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分采料、构思、雕刻、打磨等工艺流程。其石料深藏于海峡断崖险处,开采艰辛,成砚不易,石料资源有限。《砚品》有云:“宋时即以鼍矶石琢以为砚,色青黑,质坚细,下墨甚利,其有金星雪浪纹者最佳,极不易得。鼍矶石含有微量自然铜,如金屑撒石上,闪耀发光,即所谓金星。色青黑,略呈绀青、灰绿色,有明度不同雪浪纹,小如秋水微波,大如雪浪滚滚,着水似欲浮动,映日泛贝光,故名金星雪浪”。
在古砚雕刻家的手中,技法纯朴、豪放,加之巧妙构思,因形施艺,使自然与艺术和谐统一,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渔号众声和 独特韵律寻诸仙
“顿顿浆,装大舱,装舱起吆,嘿吆吼……”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沧桑又虔诚的“长岛渔号”声中,听到的是渔民长期从事海上劳动创造的歌,像西北人嗜唱“信天游”,东北人嗜唱“二人转”一样,喊“渔号子”成了岛上渔民世辈相传的永恒激情……
“长岛渔号”起源于砣矶岛,作为风帆时代民俗文化瑰宝,距今己有300多年的历史。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岛“渔号”主要包括上网号、竖桅号、摇撸号、掌篷号、廷巴号等,以不同的音调、速度、力度配合各种海上作业。慢号旋律性强,速度舒缓;快号旋律短促,力度很强。各种号子以“吆喝”为主,号词简单、语调粗犷、情绪豪放、领合严谨,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
海上活档案 匠心凝聚“功臣船”
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是几百年来长岛人闯海斗浪的实践结晶,是航海者历史征程上的活档案,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宝贵遗产。据考证:长岛县的木帆船制造,源于县城北部的砣矶岛,该岛土质硗薄,淡水奇缺,历来以渔业为主。先祖自明末清初,相继进岛定居,以赶海、钓鱼为生或以“家门”(近海)渔场生产为主。为出远洋,渔民便自行设计建造大风船出海作业,至今大风船已伴随岛民们走过了350多年的历程。
谈到大风船,还有一个称谓,叫做“大瓜篓”,是以风力和摇橹为动力的大型木船,操作人员一般为18人左右。渔家造船仪式非常隆重,大风船的建造工序大致分为:铺志、上大绵梁、安舱口三个主要阶段。其传统工艺、部位名称、功能作用及风俗习惯相当复杂。历史上长岛大风船还立过大功。据《长岛县志》记载:在战争年代,不少大风船支前参战,成为实至名归的“功臣船”。
享非遗之美融合创新更无界
探索小队在砣矶岛一路探寻非遗之美,一路使用HUAWEI Mate 50系列手机记录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美学,与此同时,大家更深切的感受到华为智慧科技已经深度融入自己的生活日常。《翻牌吧 花粉》的微综艺节目,也将在花粉俱乐部线上各平台上线,敬请期待。
图源:靳光文
标题:HUAWEI Mate 50 系列带你探享长岛非遗的坚守与创新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39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