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2字,读完约3分钟

光明日报:要想办法把土地挖好,摆脱贫困。贵州毕节曾经陷入“越来越穷,越来越穷,越来越穷,越来越健康”的恶性循环。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毕节市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从那以后,一群人聚集在这里,肩负着战胜贫困的使命。他们从一种作物换到另一种作物,一个接一个地工作。扶贫和生态建设似乎是两条“金线”,变荒地为青山、青山,在曾经贫瘠的乌蒙山编织金山和银山,毕节也走上了绿色发展的新路。从试点地区建立到2018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减少63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下降到5.45%,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56.13%。

改变毕节的两条“金线”

在海拔2300米的纳雍县平庆村登上沈青山。从远处看,它是壮丽的绿色。山谷中郁郁葱葱的樱桃林被玛瑙般的水果覆盖着,山脚下的农场与蘑菇温室相连,采茶人在山腰的茶园里打闹,山顶上的水池是村里的自来水塔。最引人入胜的是高速公路、同村路、同株路和蜿蜒在无尽群山中的机耕路。这些道路似乎给了山脉血管,脉动的活力和流动的希望。谁会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在几年前受到了煤矿塌陷的最严重打击。

改变毕节的两条“金线”

谭政义是山下平青村的人。十年前,他跑到家乡的山里养猪,有一段时间他成了一头猪。49岁的老谭戴着眼镜,说话幽默得体,是一个县的中学校长。他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为心中的循环农业梦想而努力,他想创造一条“富民美生态”的发展道路。2000多万元在采煤塌陷区建了一个养猪场,花了800多万元建了一个3700立方米的巨无霸沼气池,克服了许多困难,闯入了1800米以上不能种植茶叶的禁区。如今,近10000亩荒山被茶树覆盖,树下种植的饲料喂养了4000多头糯米猪。糯米猪又不断生产沼气原料,而与水和肥料结合的沼液通过压力管道被提升到山上灌溉茶树和牧草。生态农业已经成为现实。尽管老谭的循环农业基地还没有盈利,他说:“这条路是对的,只会越走越宽。”

改变毕节的两条“金线”

90岁的沈英泉(音译)每天都坐在新建的公路旁,看着桐梓路。这位61岁的党员心里很高兴:“我就知道我这辈子能看到和大路相连的村子,因为习主席最关心我们。”

改变毕节的两条“金线”

20世纪60年代初,纳雍县高枫村年轻的党支部书记沈英泉带领大家修路。但是这条路已经使用了50多年,汽车根本不能进入这个村子。群众搬运山货需要将近两个小时。"我能用我的背换多少钱?"村民李龙勋说:“因为没有路,村里的媳妇跑了大部分。很难回到她的家庭。谁愿意跟着你?”没有道路,盖房子的费用是山外的两倍,而且村子里几乎没有建筑。

改变毕节的两条“金线”

去年,全县投资370万元,大家共同努力,终于建成了全长30多公里的同村路和同竹路。高枫村第一书记郑朝昆,现任大方县财政局副局长。今年,他回到县城的次数可以用十根手指数出来。老郑说:“这条路改变了全村2401人的精神面貌,花钱太多了。”2018年8月,这个位于全省极度贫困乡镇的极度贫困村不仅走过了水泥路,还啃掉了“群体沟通”的硬骨头。仅一年时间,村里就有200多户人家建起了楼房,一年的退耕还林面积超过了前20年。每个家庭的大坝都被清理了,就像一个新的村庄。(记者沈璐)

改变毕节的两条“金线”

编辑:计然

标题:改变毕节的两条“金线”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