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4字,读完约3分钟

2016年2月至4月,未成年女孩潇雅(化名)因迷恋直播平台,在三个月内“奖励”了一名主播超过65万元。她的母亲刘以女儿的名义起诉直播平台,要求退还“奖励”金额。2017年9月,一审法院裁定她败诉,并认定,尽管刘女士声称潇雅在直播平台上的注册账户是以刘女士的名义开立的,并且她是以刘女士的名义通过微信和支付宝私下消费的,但她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潇雅在刘女士不知情的情况下私下登录并“奖励”了她。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应如何规范

一方面,有吸引人的网上支付内容和便捷的支付手段;另一方面,有些未成年人缺乏自我控制和认知能力。近年来,类似的纠纷时有发生。“奖励”未成年人的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如何应对未成年人的这种非理性消费?如何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5月20日,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主办的“网络文化消费法律问题研讨会”上,相关问题引起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应如何规范

“如何确定‘奖励’是未成年人的行为还是父母的行为?这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姚佳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帮助:第一,手机的所有权;二是注册信息;第三种是显示登录ip位置的直播;第四是手机的型号;第五是登录的持续时间,是否“奖励”多次等。“如果有充分证据证明‘奖励’是未成年人的行为,可以适用《民法通则》中关于未成年人民事行为的相关法律规定,并认可或撤销未成年人行为以解决此类纠纷。”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应如何规范

一旦未成年人盗用父母账户的案件出现,舆论往往首先关注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和巨额财产损失。有专家认为,家长平时忽视对未成年人的网上消费教育,以及家长对支付宝、网银账户和支付密码的不良保管是导致未成年人网上消费不合理的直接原因,容易被忽视。“监护责任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法律责任,父母是避免未成年人不合理网上消费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应在尊重未成年人隐私权和适度自主权的前提下,教育他们防范网络风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孩子不合理使用电子支付工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程晓说。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应如何规范

“当然,仅靠监护人是不足以完全遏制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的。平台各方和主持人还应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北京律师事务所主任熊认为,平台方面应提高主持人的准入门槛,同时加强主持人的积极引导和现场直播内容的审查,发现非法内容和引诱未成年人“悬赏”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平台方应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对未成年人的不合理“奖励”。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应如何规范

“不管互联网有多大,都不可能比法网更大。”与会专家表示,未成年人网上消费应纳入法律监管轨道,网络平台、主播和家长应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应如何规范

《人民日报》(2018年5月30日,第19版)

标题: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应如何规范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