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55字,读完约5分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放宽或取消外资参股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限制,统一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标准。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快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如何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防止“黑天鹅”的飞翔和“灰犀牛”的冲出,如何加快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成为代表们的热门话题。
金融业正在适时扩张和开放
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个逐步推进和探索的过程。在此期间,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也时有发生,这使得金融业的开放速度慢于制造业。
“总的来说,中国的金融开放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有许多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但总体规模较小。”全国政协委员、深湾宏远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000166)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的外资银行数量是全国最高的,但它们的总业务量仅占上海本地业务量的10%左右,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更低。
同时,中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金融机构规模也走在世界前列。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在6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约1400家海外分支机构。
这些数字背后是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内在需求。杨专员表示,一方面,推进建设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和强大的金融体系来支撑;另一方面,国内金融业自身的发展也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此外,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为加快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报道,三年后,外国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和期货公司的比例将不再受到限制;五年后,经营寿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将不再受到限制,而银行业将实施内外部银行股权投资比例规则,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将对海外投资者完全“开放”。
"目前,中国具备实施更大开放的基本条件."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进入新阶段后,金融业在市场准入方面可以更加大胆,开放程度可以更高。
金融开放应该“稳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和水平,完善对外开放的布局和体制机制,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联主席葛华勇表示,除了允许海外机构在中国开展金融业务,扩大开放也意味着从“单向投入”向“双向沟通”转变,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走出去”,包括金融机构在内。
“中国的金融支付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多元化、多层次和开放的市场结构。中国银联将继续走国际化、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参与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和银联技术标准合作,联合行业各方将构建支付行业开放新格局。”葛华勇专员说。
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业必须扩大和开放,而受到广泛关注的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可兑换预计今年将采取实质性步骤。据悉,除了市场预期的“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金融平台外,呼伦通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也提上日程。
去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有序竞争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
杨专员表示,目前中国在货币可兑换方面已经迈出坚实步伐,预计未来开放趋势将继续增强。但是,与金融服务业的开放相比,促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应该是相对审慎的。建议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复制成熟经验,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在自由贸易港继续探索金融开放创新。
“开门”不要忘记防范风险
金融开放将加剧金融业的竞争,迫使金融机构主动改革和加快跨境业务布局。与以往不同的是,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不再是基于对外资的简单需求,大规模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更值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表示,在建设开放型经济的进程中,金融机构可以在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为推动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好金融监管的规模。监管部门不仅要发布监管规定,还要采取有力措施防范风险。”
“开放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放宽或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实际上减少了对外资机构的歧视性待遇,这表明内资和外资待遇平等,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和完善配套监管机制,中国监管部门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相辅相成。为防范和化解金融开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仍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摩根大通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毅表示。(记者谷阳周琳陈郭靖)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洋
标题:金融业扩大开放势在必行风险可控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