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正在实现一个“绿色蝴蝶的转变”。作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甘肃省重新审视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要抓住发展的制高点,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有效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和动力变化,把“青山绿水”建设成为“金山银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生态工业化和工业生态化的指引下,龙源正在缓慢展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生态工业系统绿色崛起的图景。
农牧业的升级被称为地方
陇南是秦巴山区的一个极度贫困地区。依靠独特的树种,陇南的山是绿色的,农民是富有的。它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树,承载着成千上万人新生活的希望。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从阿尔巴尼亚引进橄榄,并于70年代在陇南山区成功种植。近年来,陇南市大力推广橄榄,发展橄榄产业。自2015年以来,橄榄已在陇南武都区种植。
44岁的农民朱玉忠第一次尝到了种植橄榄树的甜头。10年前,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朱玉忠把原来种植小麦、玉米和土豆的山坡全部改为种植橄榄,并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区种植辣椒。
朱玉忠位于武都区汉旺镇朱能村。如今,每个家庭都种橄榄,企业会专程去购买。“村里有159户人家,种植了1200多亩橄榄树,在挂水果前给予补贴!”村主任龚顺林说,种植橄榄和辣椒,加上工作收入,朱能村每个家庭的平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许多家庭建造新房子,一些农民购买汽车。
橄榄树是一种古老的树种,起源于小亚细亚,被引入地中海沿岸。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白龙江流域西部,青藏高原东缘。白龙江流域从南方向武都腹地输送温暖潮湿的空气,使武都成为优质橄榄油的绝佳产地。
目前,陇南有橄榄基地60万亩,占全国的48%。该市有16家橄榄加工企业,每个收获季节可加工近6万吨新鲜橄榄果实。
橄榄曾经藏在山里,现在已经成为陇南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当地油橄榄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兰州、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11家实体店,建立了1000多家销售橄榄油及其产品的网店,综合产值11.85亿元,成为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
“曲拉和牛奶可以卖个好价钱,我们牧民的收入就有保障了。”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深处的合作城市刚察村,老藏族人扎西叹息道。
20世纪80年代末,在海外经商的赣南商人发现,牧民打黄油后留下的奶渣(藏语叫曲拉)可以作为工业原料,江浙一些企业大量购买。自1994年起,赣南当地企业家开始在家乡建设曲拉加工厂。草原深处的牧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把最好的曲拉卖给当地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曲拉加工生产的干酪素不仅开拓了国内市场,还出口到欧美。
目前,依托丰富的畜牧业资源,甘南牦牛奶、牦牛肉、液态奶、牦牛奶粉等产业蓬勃发展,一批地方企业共同发展,在甘南推出了“牦牛奶之都”品牌,打造了甘南牧区产业发展的升级版。
电子商务授权,戈壁南瓜销售
7月,祁连山北麓永昌青山农场的南瓜成熟了,新采摘的南瓜堆积在广阔的南瓜地里,呈现出丰收的景象。
自去年以来,河西走廊戈壁沙漠生产的南瓜已经与数千英里外的浙江电子商务运营商建立了密切联系。2017年,年轻的兰州企业家李飞偶然遇到了在杭州从事电子商务的杨佳欣。当时,杨佳欣的公司正在陕北推广农产品,南瓜等蔬菜在网上销售。
李飞希望杨佳欣帮助在河西推广南瓜。杨佳欣发现河西南瓜果肉致密,品质独特。他在网上商店推出南瓜后,河西的南瓜很快成为热门产品。
看到这个销售机会后,李飞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回到青山农场,用尽全力种下了南瓜。2019年,及周边农民引进了甘肃省农科院开发的质量较好的北碚南瓜,种植面积扩大到2450亩,并迎来了丰收,预计产量将达到700万斤。
在祁连山北麓的生产基地,29岁的李飞经常在烈日下走过瓜地,戴着草帽检查南瓜的生长情况。“在这里种植南瓜不仅可以卖钱,还可以改良土壤。下一步,我们要延伸产业链,依靠南瓜子做深加工产品,找到自己的名牌。”李飞对未来充满信心。
被称为“龙上江南”的陇南,盛产特色农产品,如橄榄、核桃、苹果、花椒、茶叶、中草药等,品质卓越。然而,由于深山沟和交通不便,这些名优农产品无法销售,成为制约陇南农村发展的瓶颈。
如何让陇南名优产品走出大山?2013年,陇南将电子商务放在“三个集中突破”的首位。
渭南采取“政府推动,先支持后再监管;市场运作,企业导向活力;人们开始自己创业,并广泛动员他们的参与;协会服务,三个商人联系一盘棋;通过微媒体营销和传播绿色产品声誉的措施和方法,探索政府引导为关键、平台建设为基础、配套服务为保障、产品质量为基础、微媒体宣传为重要手段的陇南电子商务扶贫模式。
陇南成为中国唯一的“电子商务扶贫示范城市”,陇南电子商务荣获“中国扶贫创新奖”。截至2018年9月底,陇南已开设14000多家网上商店和10000家微型商店,累计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18.28亿元。在互联网的帮助下,陇南一批特色农产品,如澧县苹果、成县核桃、武都花椒和橄榄油、康县黑木耳、当昌中草药的销量大幅增加,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保持良好的视野,过美好的生活
甘南藏区脱贫的任务极其艰巨。由于海拔高、人口稀少,赣南长期封闭落后,当地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大多数农牧民过着近乎原始的农耕和游牧生活。
甘南州认识到,甘南战胜贫困的主战场在于农牧村,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核心在于农牧村,实现长期发展和长期稳定的坚实基础在于农牧村。为了一揽子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赣南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单元建设小康村的构想。
甘南州卓尼市穆尔镇于波村位于洮河畔,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这里有大峪沟4a级景区和“红土司遗产”等文化资源。随着春风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穆尔镇党委和政府依托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探索出“旅游+传统农牧业+绿色农家乐”的脱贫思路,初步实现了一、三产业整体发展的良好势头。
于波村规划了乡村道路、文化广场、旅游中心等。,并制定村规民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个“景好、景差”的农牧村有了一条清晰的路,有了更好的环境,有了新的面貌。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村民的思想逐渐扩展,一些家庭开设了农家音乐为周围的游客提供餐饮服务,生意兴隆。
2017年11月,在穆尔镇政府的帮助下,一位名叫李桂芳的村民申请了一笔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并开办了一家农舍。农家乐生意蒸蒸日上,所以她和丈夫忙得没时间帮忙,他们两个在外工作的儿子也被叫回来帮忙。一年内,农家音乐收入约为10万元。去年秋天,李桂芳花了3万元多建了三个房间,扩大了农家音乐的规模。
在赣南,一批小山村依托景区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了生态文明的小康村,代代相传的贫困村民获得了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的“金饭碗”。
在素有“舒勤锁匙”美誉的甘肃省文县,每年的元宵节都要到来。在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独特的“赤哥日”民族习俗唱响了白马山寨,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祈祷,希望来年有好天气,有好东西。
四年前,铁楼乡按照“发展旅游业,促进扶贫”的思路,加强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富民强村,完成了铁楼古街建设,促进了村卫生的改善;同时,鼓励当地人民建立小吃店和农舍,以增加旅游业就业人数,有效增加穷人的经济收入。
旅游业推动了文化创业的发展。余,去年大学毕业,致力于白马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她与北京文化创意专家合作设计了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产品,目前已有20多种产品。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白马山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武都至九寨沟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道路建成后,文县将成为通往九寨沟风景区的重要通道。"白马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村民吴越秀说。(记者马福春)
编辑:张静文
标题:甘肃“绿色蝶变” 辟出发展新路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