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2字,读完约4分钟

"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个新观点都包含了这门科学术语的革命。"这是恩格斯在1886年《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意义的评价。对于“术语革命”在科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后来的科学史家也承认了它。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是指“改变某些科学术语含义的事件”。

大家手笔:“术语的革命”彰显思想的力量

1868年1月,在第一版《资本论》出版后不久,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和工资范畴是《资本论》中的三个“全新因素”。这三个“全新因素”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场“术语革命”,体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特征和思想动力。

大家手笔:“术语的革命”彰显思想的力量

剩余价值作为这三个“全新要素”的首要范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革命的主要目的,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区别于当时其他经济学派的根本标志之一。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的范畴。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他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指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单纯地考察剩余价值本身,而是考察利润和地租这种特殊形式的剩余价值。”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解释中,《资本论》首先研究了剩余价值。在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中,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具体形式尚未区分,但仍处于整合状态;在解释总过程的各种形式时,《资本论》还讨论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剩余价值范畴是贯穿资本逻辑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范畴的提出使马克思和他之前的经济学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恩格斯认为,“这里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确认一个经济事实,也不是这个事实与永恒的公平和真正的道德相冲突,而是在于这个事实必然会给所有经济学带来革命,并把理解所有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些知道如何使用它的人。”这就是剩余价值“术语革命”的思想力量和理论魅力。

大家手笔:“术语的革命”彰显思想的力量

劳动二重性之所以成为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中心,是因为“批判性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就在这里。”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德国第一版中,马克思指出:“进一步的考察表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也具有两重性。我首先对这一点进行了批判性的澄清,这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中心。”“术语革命”中劳动二重性的意义充分体现在它在理解商品两要素理论中的关键作用,即劳动商品、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生产形式及其本质、劳动形式和实际从属于资本、工资本质、资本积累过程和趋势等。同时,劳动的二重性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深刻揭示了《资本论》所阐述的经济关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本质特征。

大家手笔:“术语的革命”彰显思想的力量

与剩余价值和劳动二重性不同,作为个人资本的工资是马克思对当时各种政治经济学流派中流行的现有术语的批判性引用。马克思将工资范畴与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和劳动与资本的阶级关系的分析联系起来。它把工资范畴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联系起来,把工资范畴作为一个“全新因素”的确立作为实现劳动价值论科学革命的标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认为,把工资看作“劳动价值和价格”的“术语”的观点,“是作为一种流行的思维方式直接自发地再现的”,其结果必然“陷入无法解决的混乱和矛盾之中,同时也为庸俗经济学在原则上忠于假象的肤浅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工资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古典政治经济学几乎接触到事物的真实情况,但它不是有意识地表达出来的。只要古典政治经济学依附于资产阶级的皮肤,它就不能这样做。马克思“站在工人的立场上”,第一次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工资的本质以及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赋予工资范畴“全新”的含义,显示了“术语革命”的思想力量。

大家手笔:“术语的革命”彰显思想的力量

剩余价值、劳动和工资的二重性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术语革命”的突出标志,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的体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术语革命”的深刻内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术语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启示。

大家手笔:“术语的革命”彰显思想的力量

(作者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人民日报》(2018年5月7日,第16版)

标题:大家手笔:“术语的革命”彰显思想的力量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3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