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吉格代利克村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一直贫困。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驻地小组到来后,邀请农业专家帮助建造温室,动员贫困家庭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增加收入;支持村里成立家具合作社和沙发厂,带动村民上门就业;它还增强了村民的信心,并竭尽全力让生活变得更好。
吉德里克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沙枣”。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阿克苏海乡吉格代利克村,因其祖先种植大量沙枣树防风固沙而得名,是自治区一个极度贫困的村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与环境厅驻村团队“走访民情、惠民民生、凝聚人心”,坚持以智养智,发展种养业,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吉德里克村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
发展工业,大规模成长和繁殖
于苏菲·赛提个子不高,背上有轻微的驼毛,脸暗红色,脸上有很深很浅的皱纹和沟壑——这是一年到头贫穷和辛苦工作留下的痕迹。
室外令人窒息,结霜,但温室里的优素福的汗水顺着他脸上的沟壑流下。他太忙了,没时间照看蔬菜,也没时间擦。
"家里有多少英亩土地?"
" 6英亩"
“我一年能卖多少?”
“种些小麦,只够吃。玉米和杏子可以卖到3000块。”
"种植蔬菜的收入是多少?"
“我免费种了一英亩温室。去年夏天售出了3000多只豇豆。现在我还能种一棵。我在新年卖它,价格很高。”
于素福提到的温室得益于驻地小组的努力。鉴于村里种植结构单一,驻地小组邀请农业专家“把脉”,建了60个大棚,动员了60个贫困户加入蔬菜种植合作社,免费提供大棚和种子,乡镇技术站的指导员每天盯着地面。
“预计今年家庭平均收入将增加3000多元,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村里的居民队队长高丽君说,这些蔬菜大棚的所有权属于村里的集体,这群种植者在摆脱贫困后会退出,然后新的贫困家庭将管理种植。
在腐乳经营的蔬菜大棚旁边,是一个养殖合作社,数百头牛在那里悠闲地吃草,而贫农司马懿正在给牛添加饲料。“我以前种的庄稼只够我自己吃。现在我在合作社里养牛,每月能挣2500元。”
我刚到村里的时候,工作小组发现村里的种植业规模小、效益低,所以就争取到了100万元的科技扶贫资金,带领村民发展大规模养殖,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成立了养殖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存栏近400头牛,吸纳230名村民就业,连续两年盈利,带动68户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
在村民的家门口介绍企业和工作
从养殖合作社出来,往前几步就是家具合作社。身着天蓝色工装的工人们忙着打磨、抛光和粘合,然后将部件送到二楼进行组装,穿上皮沙发罩,取下并包装手工制作的木制家具。
合作社主要从事木制品加工和干燥、家具生产和销售。沙发厂是合作社的骨干企业,罗朝军是负责人。2018年,他应吉德里克村村民沙拉姆·瓦伊蒂(Shalam Vaiti)的邀请,来到该村建了一家工厂,工厂于2019年3月投产。
沙拉姆说:“在经营合作社之前,我想到了在村里对木材进行深加工,让原材料升值,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在驻厂团队的支持下,我邀请了罗朝军兄弟一起开这个沙发厂。”
这家沙发厂招聘了68名工人,其中44人是贫困家庭。
阿布拉蒂·穆罕默德曾经用四英亩小麦养活一个六口之家,但一年内几乎没有盈余。去沙发厂工作后,随着技能越来越熟练,我一个月能拿到2500元。“我做的越多,挣的越多,我可以快点。”
艾·古力·库万,一个29岁的农民,一直和她的丈夫在外面工作。因为她的父母太老了,不能生孩子,她一直很难过。后来,当我听说村里成立了一个沙发厂,我立即辞职,回到了村子里。“我很乐意按时支付月薪,在假期休息,照顾我的父母和孩子。”
“我们兄弟有分工,他负责技术和销售,而我负责人事管理和原材料的采购和供应。我们想把沙发厂做得更好,让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沙拉姆说。
驻地队的院子里还有一个服装厂。工人的月薪是3000元,这吸引了许多农村妇女来工作。
由于学校的需要,员工们正赶着做一批校服和被褥。“他们经常加班。我晚上在县里开会回来,这里的灯还亮着呢。”高丽君说。
努力工作,这个村庄一天比一天好
新鲜杏子以每公斤4美分的价格出售给加工厂;如果晒干,3公斤的新鲜杏子可以生产1公斤的杏干,售价20元。
“村里有300亩杏树。如果全部加工后出售,收入不会翻倍吗?”高丽君动了动他的心。2019年初,烘房完工,正好赶上杏树上市,并以有史以来最高的价格售出,这大大增加了村民的信心。
考虑到贫困家庭往往缺乏信心和技能,工作队邀请了技术专家、富裕专家、扶贫示范家庭等。有助于引入政策,并潜移默化地激发穷人的内生动力。
阿里·穆萨上了农牧民夜校,学习杏树修剪、蔬菜种植等技术,率先在村里脱贫,成为致富带头人。
“多亏了工作队的帮助,现在我不仅摘掉了我那顶可怜的帽子,还靠修剪果树和种菜赚钱。只有掌握实用技术,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好。”李艾在周一的村庄政策发布会上说。
为了解决干部群众容易适应现状、缺乏精神动力的问题,村里的驻村小组与村干部结对,手把手地传递思想,“一对一”的教学思想和“面对面”的要求,以提高村干部的能力,激励村干部带头脱贫。
“一开始我们不会这么做,但现在我们努力了。村民们对脱贫致富更有信心。我们希望每天都过得更好!”该村党支部书记帕加蒂·努尔东说。(李亚男)
人民日报(2020年1月8日,第13版)
(最初我不会做,现在我努力工作(扶贫故事))
编者:纪爱玲
标题:当初不会干,现在使劲干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