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培养具有文化、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职业农民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用需求引导农业生产、用新产品引导市场、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型生产者,即“农民”。
江西省安义县黄州镇金果水稻种植合作社的董事长黄胜举就是这样一个“农民”。到2月底,她已经从镇上的农民那里逐渐“进入”了1万亩农田。在人均耕地为1亩的黄州镇,她种了1万块农田,相当于一个人每月种植40万人的口粮。
黄胜举为什么要以职业农民的身份转让这么多农田?3月4日,黄胜举告诉记者:“几年前,我从家乡金龙镇枫树村来到黄州镇,创办了一家粮食加工厂。近年来,看到镇上许多农民弃田外出打工,真是令人遗憾。我有一个粮食加工厂。如果我转让耕地从事大规模种植,我可以保证加工粮食的来源和质量,而耕地不会被遗弃,农民仍然可以得到租金。”
有这么多田地,一个几口人的家庭怎么能种植它们呢?与传统农民相比,新的职业农民知道如何经营。黄胜举成立合作社,走“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大种植户”的新路,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收购。集约化经营要有“田保姆”。黄胜举从镇农业技术站聘请了农业技术人员作为总指导。合作社成员黄高兴地说:“科学种植,精细管理,同样的稻田每亩产量可达七、八百公斤,我们的品种可保持在一千公斤以上。此外,黄胜举还提高了每50公斤大米10元的收购价。平均每亩纯收入增加了一百元。”黄胜局的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她创办了粮油有限公司,不仅销售粮食,还收集市场信息,并引进和推广了再生稻等10多个优质新品种。该合作社成员黄说,例如,一种两熟制、稻米品质好的再生稻,与种植1亩优质稻米相比,每亩收入超过400元。为了扩大产能,黄胜举投资1000万元对大米进行深加工,并在市场上推广自己的品牌。上海、广东、福建等地的粮商与她签订了大米购销订单。
午饭后,黄胜举的办公室从大米加工厂搬到了田里。在拖拉机和旋耕机欢快的“歌声”中,她指着波涛汹涌的早稻田高兴地说:“我投资近百万元,增加了35台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节约了资金,增加了收入。”我真的很开心。”黄胜举很开心,农民也更开心。去年,合作社粮食总产量达到520多万公斤,总收入超过680万元,纯收入达到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倍和60%;合作社现有农民123人,平均每户种粮纯收入超过6万元,最高可达10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转让土地的农民也认为这是划算的。西庄村农民黄说:“我家3.8亩地交给黄胜局后,每亩租金260元,加上粮食直补,每亩固定收入达到390元。我可以安心地离开这片土地,到城里工作,赚更多的钱。”
黄胜举今年获得了“全省粮食大种植户”的称号,他有着更高的眼光。她沾沾自喜地说:“2015年,在努力实现粮食‘绿色增长’的同时,我将投资2000万元建设一个大型粮食加工厂,对一系列粮食产品进行深加工,扩大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记者注:江西省人口少,人均耕地只有1亩,许多地块并不集中。随着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谁来种田,如何种田,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因此,大力培养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高素质职业农民,打造一支大规模的农业新军,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按照中央提出的打基础、强农业的战略要求,要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服务。从提高职业农民的造血功能入手,不断探索“地气”的培育方法,培养更多具有文化、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让职业农民逐步成为种田的主力军,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宋海峰)
最初的标题:她独自种植了一万个农民的田地
(编辑:刘)
标题:职业农民黄声菊:1人种了40万人一个月的口粮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