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1 11:36:51|来源:海外网络|字号:
杜彦良(左)和他的团队在铁路生产的第一线进行科学研究
杜彦良,一个普通人的名字,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是一个非凡的名字。
十多年来,他和他在大型结构研究所的战友们,沿着“为祖国的钢铁之路系好‘安全带’的整个思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强攻难关,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让科技绽放安全高效之花”。
数据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年间,杜彦良领导的团队共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二等奖和12项省部级奖励。2008年,他获得了“全国名师奖”。在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建设中,杜彦良主持的“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稳定性检测系统”作为青藏铁路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获得了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别奖。
面对成就,坐在我们对面的杜彦良仍然表现出冷静和沉着。他说:“作为全国唯一的‘铁路大学’,要把重点放在铁路上,分担交通的后顾之忧,帮助铁路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
把握“大动脉”的源源不断
在杜彦良的办公室里,我们可以看到杜彦良列出了他和他的团队在过去五年中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大致说来,大约有20项,每年出版4项。他们有的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有的直接服务于国家铁路建设和重大交通工程,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贡献者。
面对如此辉煌的成就,杜彦良冷静地回顾了过去,回顾了2000年世纪之交的春天。
今年3月,我国第一座大跨度、高墩、低塔的跨世纪斜拉桥芜湖长江大桥在通车前进行了各种安全测试。在桥上,首先有火车经过,速度逐渐增加,每小时5公里、10公里和80公里;又有50辆卡车经过,隆隆的马达和滚动的车轮在河上回荡。桥下是杜彦良和他的研究所研究人员,他们正在进行实时监控。从这一天起,杜彦良的团队——大型结构诊断与控制研究所(简称“大诊所”)成为中国现代桥梁的守护者和“医生”。
回顾10年前,在桥梁建设之初,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期和实时的监测系统。新建的大型诊所敢参与众多科研专家的激烈竞标吗?研究所里有些人犹豫不决。导演杜彦良认为只有爬上去才能登上月球;只有高科技和大规模的项目才能显示研究所的研究实力。为此,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反复论证,并递交了芜湖长江大桥长期监测、安全评估和报警系统的论证报告。经过四轮公开招标,他们获得了大桥的安全保管权和健康诊断权。
经过五年的监测实践,2005年12月,铁道部科技司在芜湖召开会议,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审查和验收。专家组认为,专家组的研究路线正确,监测设备先进,填补了国内空空白,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该成果获铁道部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
创新是科技的生命、价值和法宝。在短短10年的科技服务和实践中,大型诊所始终以创新为灵魂和动力,跟踪世界前沿,配合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先后开发了联通动态弯沉仪、网络数据采集仪、光纤应变传感器、光纤温度传感器、光纤传输监测通信网络系统,建立了多种不同结构的远程、自动、实时监测系统,解决了长期监测过程中的信号采集、集成、数据处理、存储和查询等各种技术难题,特别是克服了长期稳定的适合野外恶劣环境条件的监测系统。
这些创新性科研成果已在芜湖长江大桥、秦沈客运专线辽河大桥、郑州黄河铁路桥、宁夏吴中黄河大桥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解决了施工生产中的一系列问题,保证了运输安全。该研究所的成员也被用户称赞为“安全和效率的使者”。如今,他们可以坐在办公室或实验室的电脑旁远程监控桥梁的健康状况,结束了桥梁安全和健康依赖人工监控的悠久历史。该成果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编辑:刘琼)
标题:为祖国钢铁大道系牢“安全带”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