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93字,读完约10分钟
我们的记者赵阳
10年前,上海银行间市场清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清算所”)在上海成立,是中国金融市场唯一专业化、独立的中央交易对手。十年来,上海清算所在中国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上海清算所总经理周,并就银行间市场成功实施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的第一个十年进行了探讨。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清算所也迎来了10岁生日。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唯一专业化、独立的中央交易对手,上海结算的背景是什么?
周:2009年11月2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银行间市场清算有限公司成立。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建立特定的组织有着深刻的背景。
首先,当时中国的场外金融市场,即银行间市场,逐渐进入了汇率和利率衍生品不断创新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衍生品交易具有生命周期长、风险控制难度大的特点,需要专门的清算机构提供清算服务。从当时银行间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立独立的法人组织也有利于切断市场参与者、清算服务商和央行之间的清算风险传导链。
其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对危机爆发的原因和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就场外衍生品市场全面引入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达成共识,这也是2009年二十国集团首脑匹兹堡峰会确定的监管目标。从时间上看,上海清算所是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亚洲第二家新成立的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构,仅次于以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为首的洲际交易所集团清算公司。
也是在2009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可见,上海清算所的成立有着诸多深刻的背景,如天气(国际金融危机的危机)、地理优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人的和谐(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市场的顶层设计),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我们知道,上海清算所十年来在中国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请介绍上海清算所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工作思路。
周·:回顾过去十年走过的路,上海清算所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基本成功:
首先是业务规模。2018年,上海清算所的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规模为124.6万亿元,占当年同业市场相应交易规模的10%以上。鉴于债券市场集中清算和托管结算机制等因素,仅在上海清算所一级实现了有效衔接,这一比例相当可观。特别是,中央交易对手清算占银行间市场利率衍生品、外汇和汇率衍生品交易的50%以上。第二,产品体系。目前,上海清算所的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涵盖债券(即期债券、回购)、利率衍生品(利率掉期、标准债券远期)、外汇及汇率衍生品(即期、远期、掉期、期权)、信用衍生品、商品衍生品(六大行业十几个产品)等领域,产品线非常齐全。第三,监督和评估。上海清算所严格按照《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的国际标准,建立了中央交易对手清算风险控制体系,于2016年被中国人民银行认定为合格中央交易对手,是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认定的第一家合格中央交易对手。基于此,市场参与者可以向各自机构的金融监管当局申请更优惠的风险资本应计政策。第四,国际认可。在跨境监管认可层面,上海清算所收到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不作为函,欧盟第三国中央交易对手认证申请也进入最后阶段。在国际贸易协会的治理参与层面,上海清算所是全球中央交易对手协会(ccp12)现任主席的派出单位。
取得上述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正确领导下,上海清算所建立了银行间市场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的“四梁八柱”。
首先,现货清算和衍生品清算都应受到重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建设的新进展集中在场外衍生品市场,但中国场外衍生品市场规模相对有限。只有当现货交易和衍生品交易完全覆盖时,才能尽快反映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的规模效应。二是利率和汇率衍生品结算机制的创新。例如,利率互换在2014年实现了强制集中清算。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施强制集中清算政策的国家,引领国际潮流。同时,也形成了集中清算机制的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市场交易规模的翻番。三是信贷和商品衍生品清算业务的突破。上海清算所于2018年推出信用衍生品集中清算业务,与信用衍生品交易发展基本同步。在大宗商品衍生品清算业务方面,上海清算所瞄准国际潮流,以清算机制创新带动交易市场发展,从零开始建设场外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市场。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的引入和推广是否一帆风顺?在过去的十年中,上海清算所在开展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应对?
周::中央对手清算机制的引入和推广绝非一帆风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它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长期努力。
首先,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与传统双边清算机制之间的竞争必须长期存在。实质上,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对场外衍生品有很多要求,如产品标准化、交易规模、市场流动性、价格公平性等,并非所有场外衍生品都可以纳入;就条件而言,市场机构需要从传统的双边清算机制向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转变,这涉及到观念更新、制度转型和人员培训等大量有形和无形的投入,同时也面临着创新或跟进的战略选择。因此,迫切需要对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的经济激励(优先风险资本提供)和约束(双边清算需要更严格的保证金标准)。目前,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不到位。
其次,中国的场外衍生品市场比场外衍生品市场更不发达。从场外交易初级创新、逐步标准化和一些成熟产品引入交易所的内在逻辑来看,场外交易衍生品应该比场外交易衍生品具有更大的市场容量和更丰富的产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国际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长期合约名义本金为544.4万亿美元,约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6倍。2018年,中国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量为136.1万亿元,仅占同期中国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量的65%。这使得我国场外衍生品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难以充分发挥积极交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控制风险和创新推广的优势。
最后,在开放环境下构建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需要相应改善法律等支持环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虽然中国在建立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构和实施强制性集中清算政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国际场外衍生品市场上,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仍处于主导地位,监管机构仍处于强势地位,制度环境仍处于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清算所在未来服务外国金融机构和海外市场时面临一些实际困难。上海清算所向美国和欧盟申请合格中央交易对手资格认证,涉及跨境监管协调中的系统建设和系统对接。
尽管有许多客观困难和长期挑战,上海清算所从未懈怠,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正确领导下,以“我不需要成功”的精神境界和“我一定要成功”的历史责任,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将在产品业务创新、经营质量提升和效率提升、市场服务营销、政策环境创造、理念宣传倡导等方面尽最大努力,力争做到更快。从结果来看,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会帮助自己,真正开创一个新世界。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从一个新的起点出发,上海清算所如何能够继续建立和发展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为中国金融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周:不久前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央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基础设施综合监管工作方案》,这是中央政府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新要求,对上海清算所未来10年及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首先,规范和确保安全运行。安全运营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生命线。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构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是国际金融市场政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在pfmi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提高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构的弹性、可恢复性和可处置性,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上海清算所紧跟并借鉴国际经验。它不仅符合中国金融监管当局、海外金融监管当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而且逐渐成为国际最佳做法的贡献者,并在国际行业协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未来,上海清算所将继续高度重视规范建设,牢牢把握安全底线和红线。
二是市场化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归根究柢,中央对手方结算机制应专注于市场,并增强其对市场参与者的吸引力。上海清算所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不仅注重精耕细作,如强制集中清算利率互换,以延长合约期限,解决非公司产品参与的障碍;还注重银行间联动,如与交易前台实现x-掉期实时订单,与托管后台对接标准债券进行远期实物交割。不要忘记降低成本,如在债券外汇清算业务中引入超额累积优惠,在商品衍生品清算业务中精简收费项目;更加积极的宣传和推广,如“票据交换所沙龙”已成为业内知名的思想交流平台,相关的法律建议得到了立法和司法部门的认可。未来,上海清算所将继续以市场化的方式做好整个市场的工作。
第三,国际化和对外开放。上海清算所处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关键位置。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正确领导下,它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未来,上海清算所将继续主动开展国际化工作,在巩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跨境合作网络枢纽地位、支持金融市场“进”和“出”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如果你骑着飞马唱歌,你会有一条平坦的路."。在新的十年里,上海清算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正确领导下,上海清算所将建设高质量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为感恩时代的金融供给方结构改革做出新的贡献,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
标题:中央对手清算机制在银行间市场的成功实践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9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