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62字,读完约6分钟
6月9日,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民间艺人为游客表演了京西太平鼓。新华社
6月8日,全国民间艺术周在天津举行。许禄/光明摄影
6月8日下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林爽丝织技艺”的传承人郑晓华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林爽镇丝绸传承会馆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丝织技艺。王家斌照片/亮片
5月底至6月初,在北京宫王府博物馆大剧院,昆曲经典表演和古琴名曲轮番上演,给炎炎夏日带来一种悠哉悠哉的古韵;6月7日,在山西平遥古城和北京国家图书馆同时推出了非遗产视频展;6月8日,全国非遗曲艺周在天津正式拉开帷幕,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曲艺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全部亮相舞台,充分交流和展示近年来曲艺非遗传保护的成果。
6月9日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丰富多彩,让生活更美好”,口号是“看人、看事、看生活”、“活传播、复活活力”、“遗产让生活更美好”、“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据统计,文化文化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单位围绕世界遗产日共组织了3700多项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成就和生动实践,还邀请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美好生活。
20多万人学习古琴
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热词。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厘清其与生命的关系,深化正确的保护理念尤为重要。6月8日晚,由文化旅游部非遗司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图书馆组织制作的“非遗公开课”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它就在我们身边,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传承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为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提供了文化认同感。同时,它是生动的。它是文化传统在当今生活中的现实体现。它不仅反映了代代相传的价值观、美学观和知识观,而且在时代变迁和自身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十多年来,全社会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识正在形成。1956年,中国美术学院音乐研究所在全国进行了一次调查。当时,中国有6亿人口,演奏古琴的人不到100人。可以说,古琴是从格林那里继承来的。然而,自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短短十几年间,中国就有20多万人学习古琴,几乎每周都有新的钢琴俱乐部出现。在今年的文物日,由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主办的“把遗产交给未来,美丽的风景和2018非遗产演出季”的门票也在空.发售
记录942个继承人
近年来,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像的记录。自2013年以来,文化旅游部开展了全国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试点,到2015年,抢救记录项目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中央政府已经支持记录了942名国家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和保存了一批代表性传承人的独特技能和文化记忆。
随着社会各界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录制的大量优秀非遗影视作品活跃在公众的视野中。90年代和90年代后,“我在故宫修缮文物”、“大工匠”、“保存艺术”、“茶,一片叶子的故事”等作品更受欢迎。
文物日期间,由文化部全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遗产形象展”,将这些优秀的形象作品汇集在国家图书馆和山西平遥展出。这是中国首次评选出优秀的非遗影像作品向公众集中展示,不仅让更多的青年群体和群众通过更高层次的非遗影像作品了解非遗、了解非遗、珍惜非遗;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通过录像直观地记录和保存优秀的文化遗产。
据悉,国家图书馆还将推广这些优秀的长期有效的网上永久展览和放映,并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等大众传播手段扩大抢救性录音工作的社会影响,为非遗留作品寻找受众,为非遗留文件和资料寻找受众,为非遗留图像的录制和传播提供持续的帮助。
空以往表演项目的展示程度
近年来,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中,见人见物见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保护在提高的理念逐渐形成,并贯穿于今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中。
6月8日,全国非物质文化艺术周——今年世界遗产日的主题活动——在天津开幕。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127个主要曲艺项目将在曲艺周期间全部揭晓。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曲艺国家代表性项目的集中展示,不仅为曲艺非遗传传承人展示魅力、交流思想、激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搭建了平台,而且对曲艺国家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回顾和评价,是进一步推进分类保护理念的具体举措。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6月9日,北京举办了各种非遗产主题活动,如北深厨房、北宅祭祀亭、天坛公园天坛文物展等专题展览。明十三陵开展了“走近故里文化遗产”、中小学生参观明十三陵、皇家祭祀表演等活动,让非遗产尽可能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自去年以来,保护、继承和振兴非遗产表演项目已成为文化主管部门推动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活动指导、剧目动员、财政补贴、传播推广等方式,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演出活动,提高了演出项目的展示度,增加了实践频率,维持和拓展了演出项目的生存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中成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全民参与,还要全民共享保护成果。在今年的曲艺周期间,36支非传统曲艺队伍到天津市16个区的社区(村)、企业、校园、军营和公共场所进行了约100场演出,让普通百姓在家中领略传统曲艺的艺术魅力和现代风格。在今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200多位传承人、民间艺术家和20多个非遗产项目的演职人员参加了演出,让观众大饱眼福。
中国自2006年设立“文化遗产日”至今已有13年,去年调整为“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遗产日逐渐成为中国集中展示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值得一提的是,各地也在今年遗产日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覆盖面更加广泛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遗产活动与文化扶贫、文化旅游融合的有机结合。此外,一些新媒体平台围绕遗产日主题,积极开展了许多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在线活动。
每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画面慢慢展开。
编辑:计然
标题:火热夏日,古音古韵悠然清凉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