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草海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6月中旬,贵州省镇宁自治县的蜂蜜成熟了。果农从树上摘下新鲜的李子,运到水果交易市场供外国商人购买。交易市场很繁忙。果农、合作社和商人可以到处谈论价格。在双方以最合适的价格达成交易后,它们被分类、包装、装箱并按等级装载,然后销往北京、上海、四川、广东和全国其他地区。
“到处都是石洞,种植玉米的收入很低。过去,为了争夺更多的食物,他们都在石头缝里刨;种植果树后,不仅给山区增加了“绿色”,还增加了收入。商家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促进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镇宁县刘妈镇广益村村民罗良星说,他家种了60多亩蜜李,估计今年的收入会达到50万元。在广益村,家家户户都种了李树,村民们靠大山吃饭,收入增加,生态经济效益明显。
好好读读《紫山经》,种一棵“摇钱树”。镇宁县只是贵州在大生态基础上寻找脱贫之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集中力量建设绿色产业,完善制度机制,培植生态经济优势,努力通过切实有效的绿色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一份有分量、有质量的答卷。与此同时,借助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这一高端平台,大生态时代的“贵州好声音”发布。
让绿色成为工业生态美和人民财富的统一
初夏的贵州,碧波荡漾,生机勃勃。
在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山的北侧,树木生长旺盛,牛心山绿树成荫。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拿着锄头和铲子,正在树丛中挖着铲子,不时挥舞着镰刀,割掉森林中的杂草,汗流浃背地走进了这片土地。
84岁的罗在20年前退休时曾“宣誓”,他说:“生命是无穷的,树是种的,子孙后代将拥有一笔绿色的财富。”20年后,站在牛心山上,100多亩荒山遍地都是绿色。这是罗对生态美的承诺。
走进湄潭县永兴镇,一万亩茶海碧绿如茵。从茶海中的“管亥大厦”望出去,一个绿色的茶园一直延伸到山边,茶道循环交织。游客穿梭其间,拿起手机,融入茶海中拍照,感受茶海的美景。
环境是美丽的,行业是“活的”。湄潭县借助茶产业打造“中国茶海景区”,实现茶产业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对外开放的互动融合,发展立体循环农业,引进、培育和更新柑橘、葡萄、桃等水果品种,布局餐饮、休闲服务等第三产业。,这样生态农业就可以一个接一个地致富“金山银山”,人们的腰包就会鼓起来。
生态美、工业活动和强烈的幸福感。对于遵义人刘娜来说,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周末带家人去莲花山森林公园感受绿色的气息。“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良好的环境围绕着你。听鸟儿在山里歌唱。一切都很安静!绿色带来幸福指数。”
位于遵义市汇川区的莲花山森林公园,过去是一片城郊荒地,近30年来很少有人关注。2017年,随着建设的发展,汇川区变废为宝,把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在城市中建设“新花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舒适度。
从郊区的娄山关山麓到茶海风景区,再到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这只是贵州追求生态美和人民财富的缩影。良好的生态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大众,贵州正悄然上演着从美丽到财富的飞跃。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田”的美誉。几乎没有平坦的土地可以用来承载工业和人口,而且土地非常稀缺。该怎么办?你只能依靠群山。好好读《紫山经》,种下“摇钱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
多年来,贵州探索出一条基于大生态的脱贫之路,推进生态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仅筑起绿色屏障,建设绿色家园,而且更加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文化,使“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
贵州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心菜、牛肉干、面条羊”的山地农业格局,帮助成千上万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贵州还深入实施绿色倍增计划,加快发展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清洁和环境治理的“四大产业”,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益于美丽的风景,贵州不断推进全区档案的推广和升级,使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逐步享受到生态“红利”,吃到“旅游餐”,建起农家书屋,办起村舍,制造和销售民族饰品...2017年,旅游业推动40多万穷人增加就业和收入,每个人的生活都越来越好。
以制度护航,以高质量促进绿色发展
河水清澈,空到处都有好空气和美丽的风景。两年前,贵阳市乌当区的松溪河和环溪河不是这样的。"夏天,臭气熏天,污水横流,令人望而却步。"因此,武当区下定决心要用铁腕手段控制污染。两年700多个昼夜,发动群众,推进综合治理,使松溪河、环溪河水质达到三级标准。
“河上有漂浮物,河水有臭味。处置令通过“何长云”发布,以控制污染;同时,河道主管机关也将治理情况反馈给群众,多方将形成合力,防止联合治理,从而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贵阳市乌当区合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卢军被深深地感动了。截至目前,贵州已有4697条河流由河道主管机关管理和守护,22000多名河道主管机关通过河道巡查活动的正常化,实现了全省河湖系统和水生态环境的全面持续改善。
河流水系只是贵州寻求绿色发展、不断完善绿色保障体系的探索之一。2017年3月,贵州全面实施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构建了以五级党政领导为重点、骨干、责任主体的河长制,实现了各水域河长制的全覆盖,保护了每一条河流。此外,贵州省、市、县、乡、村的领导干部和工人带头植树造林,把山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当成自己的绿化园地,知行合一,守护青山。
10年来,贵州为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频频“重拳出击”。2007年,率先在全国设立了第一个环境保护法庭,填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宪法机制空·怀特;鉴于环境保护领域的战斗力较弱,国家率先建立了支持公众、检查、法律和部门的环境执法司法系统;鉴于环境污染处罚成本较低,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推进生态公益诉讼...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格的法治来护卫生态文明建设。
2014年,第一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实施,30多部配套条例颁布实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条款是:在生态脆弱的国家限制发展区域和重点扶贫开发县,取消gdp考核,增加循环经济产业和清洁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等新指标。此外,加强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两责",已成为地方干部读好生态经典的"紧箍咒"。
2016年8月,贵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相继出台了生态保护责任清单、补偿机制、生态环境破坏补偿制度、河道长度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施意见和规划,使贵州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握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道路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从政治、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推进绿色发展,专门召开了省委全体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重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努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家园,构筑绿色壁垒,完善绿色体系,培育绿色文化“五绿”部署,促进优质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贵州始终关注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以“五绿”为出发点,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景观、森林、湖泊、草地等生命群落,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工程。我们与云南、四川以5:1:4的比例共同投资2亿元,建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在三省交界地区联合开展环境执法。
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牢牢守住,贵州走绿色发展之路,稳扎稳打。
传播绿色理念,与国际社会分享生态经验
十年的生态之路,一幅幅蓝图被画到了尽头,一个接一个。
2009年至今,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已走过了第十个年头,2013年升格为全国国际论坛,不仅成为中国向世界发出生态文明声音的重要展示窗口,也成为贵州对外开放合作的高端活动平台,成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知名平台”。
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10年来,全球政界和商界精英、专家学者齐聚酷桂阳,共商生态文明建设大计,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部署加强合作,深化与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引领生态文明之声。
从2017年起,贵州将把每年的6月18日定为“贵州生态日”,并开展“保护母亲河?河巡”和“山巡、城巡”等活动。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绿色文章以实际行动书写,使“365天,天天是生态日”的理念深入人心。
光有想法是不够的。贵州还注重培育绿色文化,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面向大、中、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读物,以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20个博士、硕士授权点,将绿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贵州学习交流。
吸引力证明了什么?据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已有122家国内外500强企业落户贵州,每年从省外引进资金7800亿元。此外,选择在贵州工作的大学生人数在中国名列前茅,高端人才的数量比五年前增加了一倍多。“我在贵州等你,等你来接我”,这让无数人感到兴奋和向往,终于在贵州生根发芽。
贵州致力于将青山绿水改造成金山银山,其生态优势已成为贵州最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选择去贵州吸氧、洗肺、暑假、温泉保健和休闲。近年来,贵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呈现出持续“井喷”的良好态势。
如今,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已得到国际认可,其国际朋友圈日益扩大,其海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贵州省已经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典范。我非常期待有一天,贵州模式将在中国传播,并进一步在世界各地传播。”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在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说。
回顾过去,举办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与世界携手迈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增强了贵州发展的自信,提升了贵州的世界形象,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一个不断致力于传递更清晰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贵州。
“通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发展与生态的两条底线越来越牢固,青山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贵州省副省长卢永正表示,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连续7年28个季度位居全国前三,贫困人口5年减少650万。同时,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5.3%,空气质量良好的市(州)中心城市空天数比例保持在96%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公众对贵州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位居全国第二。
坚持“两个底线”,拒绝污染,多彩贵州,多层次、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改革,贵州绿色的底色越来越浓,生态文明的主旋律越来越响亮,享有“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情”的贵州,正受到国际社会的热切关注。(记者李瑞桥秦望)
编者:张嘉诚
标题:贵州:写好绿色文章 绘就生态画卷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