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努力工作,绿色发展——这是对塞罕坝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实践。
智者借别人的错误来纠正自己的错误。7月4日和5日,《重庆日报》记者有幸参加了市林业局组织的全市主要媒体赴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活动,通过深入学习和传播塞罕坝精神实质,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地方。
在对塞罕坝机械林场为期两天的采访和调查中,无论是林场展厅里旧事重提的黄色照片和故事,还是在1940米高空的望火楼里难得一见的重逢,还是新一代林农返乡创业的传承,都令人感动。短短几十年间,塞罕坝人创造了“地球上的奇迹”,把沙地变成了美丽的森林,把荒地变成了绿洲。
荒地变成了森林
三代人接力创造绿色长城
落叶松,樟子松变种。蒙古、桦树、云杉、草坪……塞罕坝充满了绿色和活力。
“这是京津冀北部的沙障,是坝上高原的生态明珠,这是三代林农打造的绿色长城……”7月4日,在刘海英塞罕坝林场的展厅里,林场场长的开场白似乎让人们穿越了空时光,回到了历史悠久的塞罕坝。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它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高原地区,俗称坝上,海拔1500-1940米,与内蒙古高原相连。历史上,塞罕坝森林茂密,水生植物丰富,曾是皇家狩猎场的“木兰围场”。为了弥补国库空的不足,晚清政府三次大规模开荒开荒,严重破坏了塞罕坝原有的自然生态,森林、牧场和河流面目全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沙暴压北京”的严峻形势,1962年,国家决定建立369人的大型国有林场作为第一代林场,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
塞罕坝冬季漫长,低温寒冷,年平均气温只有-1.2℃。在创业初期,林场的条件很困难,从林场到县城没有像样的路。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牛车和马车。这条100公里长的山路花了两三天时间,在大雪封山之后,它几乎与世隔绝。
然而,企业家并不害怕艰难险阻,在生产和建设的时候,他们没有地方住,没有地方建棚屋,拉帐篷,挖地窖,住在仓库、车库和马厩里;如果没有井,挑泉水和雪水;如果没有食物,吃全麸黑燕麦面条和野菜。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许多人的嘴唇皲裂出血,吃饭时无法张嘴。
“他们坚持,并通过“马蹄坑会议战争”等,塞罕坝的荒野开始有绿色。”刘海英动情地说,第一代建设者中的大学毕业生是当时社会的骄傲,但由于林场教育落后,没有学校,他们的下一代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到20世纪80年代初,林场工人的孩子没有一个被大学录取。
但是,他们没有怨言,成为了第二代林农,牢记“堵首都沙源,蓄京津水源”的使命,与一个又一个加入林场的企业家一起继续父辈的事业。如今,他们的许多孩子都长大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放弃了外面更好的生活,回到塞罕坝成为林场工人。
就这样,经过56年的艰苦奋斗,塞罕坝三代林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用青春、汗水和智慧顽强地与土地沙漠化进行了斗争,“绘制了一幅生态蓝图到底”,共植树造林112万亩,修建了绿色长城,阻断了京津的沙源和水源,创造了“人间奇迹”,使沙地变成了美丽的海洋,荒地变成了绿洲。
愿意牺牲
世代相传的信徒
俗话说,创业比创业容易。对于塞罕坝的林务人员来说,在这片荒地上种植数百万英亩的树木是非常困难的,而保护这片森林就更加困难了。
在北方林区,为了防止林区发生火灾,林业部门通常在林区的制高点设置一座消防观察楼,观察森林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森林火灾。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林场内先后建起了九座望火楼,其中条件最差的是位于海拔1940米的孤峰上的望海楼。
“外面风很大,大家都进来坐下。”7月5日,《重庆日报》记者刚刚到达塞罕坝最高的了望楼,了望员刘军和他的妻子满面笑容地迎接我们。
在望海大厦的一楼,只有木制沙发和一个简单的带电视的客厅。有几个老人坐着,附近的厨房里不时有一些食物的味道。经过询问,原来那天有几个老人、兄弟姐妹和孩子来看他们。每个人都聚在一起,忙着准备饭菜。经过仔细计算,刘军和他的家人已经三年没有见面了。
“我们的工作离不开人。”47岁的是林的第二代传人。1989年,18岁的刘军接替父亲成为一名林场工人。1992年,他与妻子齐结婚后,他加入了林场,一起在林场植树和保护森林。
2006年,这对夫妇成为望海大厦的看守员。从那以后,他们很少离开望海大厦,他们呆了12年。
虽然望海大厦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经过四次装修,已经从原来的一层土房子变成了四层砖房,但是刘军和他的妻子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四楼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一台收音机、一架望远镜和一个笔记本都是他们工作的设备。
通常,这对夫妇会每小时向林场值班室报告护理情况并记录下来。在每年3月15日至6月15日和9月15日至大雪到来的防火期内,时间缩短。每15分钟报告一次...在这种重复而又无聊的工作中,夫妻俩互相支持,并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这个县的家就像他们每年度假时住的旅馆;山上孤独而艰苦的望海塔成了他们的“家”,有着许多回忆。
"王海楼的工作太苦了,你没想过离开吗?"
“从这份工作开始,我们就知道它一定很苦,但上一代人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现在望海楼的条件好多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刘军说,今年,他要求儿子辞去外面的工作,回到林场当一名消防员。"也许将来,他还可以接我们班,成为一名了望员!"
离开时,《重庆日报》记者在墙上看到一幅名为“看”的画。照片中,两只猫闭在一起,睁大眼睛看着远方。同行业的人告诉记者,这是刘军在业余时间画的。我认为这可能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坚持——保护好这片森林。
绿色继电器
生态学方兴未艾
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和精心呵护,塞罕坝已经成为大坝上方高原上的一颗生态明珠。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壮观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新一代的林务员也接过了绿色发展的接力棒。
"这里很舒适,不仅是空,而且很凉爽。"7月5日,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气温普遍偏高,平均海拔1400多米的塞罕坝成了许多市民游览避暑的好去处。6月底,相对冷清的塞罕坝镇在短时间内被大量游客淹没。
"塞罕坝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塞罕坝林场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程涛表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已拥有塞罕坝塔、七星湖、太平湖、木兰邱毅文化公园、滦河源头、金莲英日观赏园等10多个景区。每年前来参观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夏季,那里每天有2万至3万名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林场管理者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一个新的绿色发展计划正在慢慢开始。去年以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体规划(2017-2030)》、《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旅游专项规划(2018-2030)》和《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部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为塞罕坝的生态保护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在塞罕坝集镇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程涛说,塞罕坝镇作为游客的大本营,由于规划、资金等各种原因,曾经显得杂乱无章。相关规划出台后,政府投入资金大力整顿。不仅道路、路灯、人行道、标志等设施更加完善,而且全镇充满了满族特色,成为许多游客拍照的新地方。
真正精彩的表演还在后面。根据计划,塞罕坝的许多景点都将升级。在充分保护现有森林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加大对林区的补植和补植力度,创造更多新的景点。亮点;另一方面,景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升级,向游客展示了塞罕坝最美丽的景色。(记者张王翔)
编者:张嘉诚
标题:荒原变林海 精神永传承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