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农场玩耍
姜海燕和韩建军
游客在农场小睡一会儿
“沙漠里充满了烟雾,长河里充满了日元”。人们一想到沙漠,就会不自觉地想到一望无际的沙漠景象,但在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却可以看到一个生态农场:一万亩胡杨林生长在沙海中,风吹过林中的哨声就像海面上汹涌的波浪。
在这片沙漠上,几十年来,一对夫妇煞费苦心地植树造林,改造环境,建造了一个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超大型”生态农场,每年接待数十万游客。
植绿固沙,恢复沙漠中的绿色
农场的主人是姜海燕和韩建军,他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种植了8000多亩林地,种植了80万棵杨树,保护了50多万处沙漠植被,并将1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变成了绿洲。
古尔班通古特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野猪出没的地方”。不难想象,它曾经是一片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绿地。然而,砍伐森林和过度放牧导致当地土壤荒漠化和地下水位下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终演变成中国最大的固定和半固定沙漠。
1998年,兵团重组与林权改革同时进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姜海燕和她的丈夫承包了1000亩棉花种植地。然而,风和沙的侵入和吹动使他们前后失败了六次,直到2003年他们才在沙漠中制造出第一桶黄金。他们意识到种植绿沙是真正改变生活环境的关键一步。
姜海燕总结了早期棉花种植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兵团先进的滴灌技术,逐步在近千亩棉田开展了大规模的沙漠绿化工程,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兵团人积极加入了植树造林队伍。
胡杨林下的开发
在沙漠治理工作中,姜海燕夫妇通过发展畜牧业、种植业、旅游服务业和林下经济,探索出一条增加效益的新途径,并反馈到生态再治理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成千上万英亩的杨树已经长成十几米高的防护林带,它不仅能抵御风和沙,还能成为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因此,姜海燕夫妇依靠数万亩胡杨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姜海燕告诉作者:“生态农场是一个小型的农村综合体:在一个林场的基础上,紫花苜蓿、紫花生、山药和紫马铃薯被种植在林地中;第二次生产延伸了产业链和产品附加值,不仅加工有机农副产品,而且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大规模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销往全国乃至世界;第三产业是利用特色农场和酒厂发展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
如今,随着生态农场的建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许多游客来到这里,看到了独特的沙漠“火与冰”——数百亩的芙蓉花海和近万亩的胡杨林海,与无尽的沙海相匹配,形成了“半焰半海水”的视觉盛宴。
2017年,严俊生态旅游休闲农场升级为4a级景区,累计游客数达到百万人次,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家庭”;姜海燕的丈夫还享有林业战线国家劳动模范和国家致富带头人的荣誉。面对这样的荣誉,姜海燕和韩建军认为他们只做了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如果我们必须说些特别的话,那就是我们可以坚持得更久。”(记者季兴宇)
人民日报海外版(08版,2018年8月28日)
编者:张嘉诚
标题:荒漠沙海变生态农庄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