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的秋天,是晴朗美丽的。走在设防之地,城乡风光令人眼花缭乱,一幅生态文明的美丽画卷缓缓展开。这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家森林”荣誉的城市,是美丽中国的生动样本,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
贵阳市长期以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发展与生态的“两条底线”,认真承担省会城市的责任,率先撰写绿色文章,让人民在美丽的生态图景中安居乐业。
知识和行动的统一,凝聚力和雄伟的“绿色协同”
走进开阳县白果塘生态农业园,蔬菜大棚排起了长队。红叶甜菜、矮化盆栽番茄和小西葫芦在温室的苗圃里生长良好。温室里的照明灯、取暖和制冷设备投入战斗。通过科技手段改善种植环境,以循环生态理念种植蔬菜,提倡少用农药、少用化肥、多绿化、多生态。
近年来,贵阳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让青山绿水真正成为金山银山,让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形成“山水、林、湖、草”的生命群落。
为了团结一致,贵阳继续开展相关活动,让农民和市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支持者和参与者。80岁的雷月琴是花溪区香江花园俱乐部的会员,也是贵阳市第一位注册环保志愿者。她花了34年时间走访贵阳的水源,花了7年时间手绘了6幅南明河污染控制图,详细记录了1994年至2015年的河流污染控制过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贵阳的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作为中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造了“十个一”,即:一个理念、一套理论、一个载体、一个项目、一套制度、一个理念、一个基地、一个规划、一个形象。
“生态文明建设“十个一”是贵阳市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结晶,也是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这对后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国家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兰一通说。
切实关注它,生态将帮助人们推动改革,重新开始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蓝天是幸福."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是贵阳市全体市民的共同期望。
“蓝天”、“碧水”、“绿地”、“洁净”和“田园”,贵阳市大力推进五大保护规划。目前,贵阳市环境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8.66%,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10.95平方米,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而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永无止境,党和政府对改善民生的追求永无止境。2014年,贵阳市委常委从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反映强烈、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入手,从各自接触的领域中选择了一个课题进行主导课题研究,着力解决影响全市改革稳定、困扰民生改善、制约发展升级的突出问题。贵阳市通过调研、深入走访和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梳理出十个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针对民生“十大困难”,贵阳市制定和完善了《着力解决民生“十大困难”实施方案》和10项行动计划,提出围绕民生“十大困难”开展“三个创造、一个加强、一个改善”。“新社区、温馨家园”和“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等活动的重点是做好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摸得着的实际工作。
创新导致财富和美丽的双赢
山里到处都是猕猴桃,公园对工作有很高的兴趣。九月,西丰县石洞镇中坝村和大洪村到处可见忙碌的村民。就在几年前,这两个村庄还是典型的贫困村庄,有2000多亩土地被遗弃。
2015年,石洞镇引进企业落户中坝村和大洪村,发展精品猕猴桃产业。2017年,中坝和大洪村的猕猴桃工业园共雇佣了6.56万人,支付了720万元工资,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92万元。
过去,1000亩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但是现在,当这个概念变成了土地,黄金就生长了。多年来,贵阳在实践“两山”理论的过程中,将其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城市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与发展、财富与美丽的双赢。
近年来,贵阳市也以都市农业现代化、大数据平台和城乡一体化为出发点,有序推进各项农村改革试点。如今,全市各区(市、县)、各村通过“三改”模式,投入土地7万多亩,整合资金2.2亿元,形成股份2.06亿元,带动了社会。12.6亿元;9.22万人推动农民更换股东,378家企业参与“三改”改革,农民增收6800万元。
2017年,贵阳市在推进农村“三个转变”改革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城市“三个转变”改革。“城乡‘三个转变’改革的目的是用公平纽带把各方利益联系起来,使全体人民都能在城乡‘三个转变’改革中成为‘共享公民’和‘共享农民’,成为城乡发展和治理的‘股东’,积极参与产业链发展和价值链分配。”兰怡通说道。(记者刘久峰)
农民日报(2018年10月10日02版)
编者:耿培
标题:著绿色文章,绘生态画卷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