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44字,读完约8分钟
“很难脱身,那是一条越龙门的鱿鱼。”19岁时,欧阳云离开家乡去了外地学习,并为能够离开贵阳而感到自豪。20年后,他辞去了上海一家外国公司的高管职务,独自回到贵阳进入大数据行业。充满活力的贵阳,正在成为“昂贵的漂浮物”和制造商实现梦想的热点。
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已连续举办10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4年。贵阳,位于中国的西南角,已经迎头赶上,赢得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一时一坛”带来了名气,甚至给了贵阳一个拉直曲线的机会。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五年位居省会城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7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537.96亿元。以大数据为先导的数字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贵阳已经走上了追赶的绿色新路。
绿色后盾: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
青山绿水,美丽的森林和起伏。时值深秋,贵阳依然绿意盎然。
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空气质量良好的空天数达到95%以上。凉爽的贵阳是一只美丽的蝴蝶,从酸溜溜的雨城变成了森林城市。
受煤基能源结构和四面环山地理条件的影响,贵阳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60岁的张佳栋(音译)回忆说,站在东山俯瞰整个城市,黄色的烟雾升上空,红色的烟雾弥漫。“我在家里不敢开窗,出去四处走走,我的脸是灰色的。如果我出一点汗,我的身上还会沾一点泥。”
为了走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恶性循环,贵阳市于2002年初决定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随后,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和其他主要污染者撤出城市地区,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小企业被关闭和取缔。城市燃料从煤变成了天然气...严厉的措施一步步推进,贵阳在当年成功摘下了“酸雨城市”的帽子。
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在贵阳被称为“三个水箱”,约占城市供水的70%。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和城镇的扩张,两湖一库的水质逐渐恶化,局部爆发蓝藻,严重危及市民的饮用水安全。2007年,贵阳市成立了两湖一库管理局,对“三个水箱”进行综合管理。同时,贵阳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法院和第一个具有独立组织体系的环境保护法院,开创了中国环境生态司法保护的先河。
“要保护青山绿水,先打一拳,才能保护生态保护的红线。”贵阳市生态文明委员会副主任吴德刚介绍说,贵阳市从划定生态红线到构建生态文明司法体系,再到颁布第一部地方生态保护法,率先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一路探索,在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各个方面创造了一套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
2009年,贵阳被环境保护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今年年初以来,贵阳生态文明大会乘势而上,升级为贵阳国际生态文明论坛,成为中国唯一一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国性和国际性高端峰会,迄今已举办了10届。
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更了解、保护和理解绿色。改革开放之初,贵阳提出了建设环城绿带的目标。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它已经创建了两条蜿蜒数百公里的“绿色走廊”。贵阳被两条林带环绕,呈现出“城在林中,城在林中,四季常青,生活舒适”的面貌。近年来,贵阳还从中心城区拿出了16平方公里的“黄金宝地”,并建设了三个城市湿地公园,为城市生态系统增添了活力。此外,贵阳还努力建设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地公园和社区公园为一体的城市公园体系,努力建设“千园之城”。
如今,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贵阳最响亮、最突出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丰富的绿色背景为贵阳赶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数据作为翅膀:后发赶超的路径选择
今年9月,来自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行业的15名学生在贵阳高新区的无人驾驶测试基地参加了为期5天的无人驾驶技术培训课程。
这个基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向线下个人开放的自动驾驶培训场所之一。“贵阳是探索和创新的热土,对技术创新的容忍度很高。”汉克斯公司创始人俞川介绍说,政府免费提供的联合智能制造基地汇集了10多个跨学科的制造团队,大家聚集在一起,碰撞智慧火花,共同设计开发创新产品。
绿色发展,产业选择是关键。曾几何时,贵阳仍然依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自2013年以来,贵阳将大数据产业作为推进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并发动了一场“突围战”来抢占先机。
AVIC永红散热器公司成立于1969年,是中国第一家铝散热器制造商。2016年,一家有重要业务往来的汽车公司发现存在信息化不足、产品质量难以追踪等严重问题,要求公司全面整改生产管理,否则合作中断。
在关键时刻,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队伍挽救了生命。“我们接手改造的时候,车间还在用纸质表格安排生产,生产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三线建设时期。”贵州航天云网公司总经理杨凌云带领一个刚刚成立一年多的团队,为永红散热器公司搭建了一个数字化车间,仓库管理准确率提高了90%以上,产品质量水平提高了30%。近三年来,贵州航天云网已经为数百家企业实施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
“大数据的收集、集成和应用不仅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我们首次尝试的一个突出特点。”贵阳市市长陈艳表示,贵阳正依托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着眼于千家企业的转型整合,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推动实体经济向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贵阳紧紧围绕建设“中国山谷数”的目标,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它不仅吸引了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还培育了卡车帮、琅玛信息、易景杰等本土优势和强势企业。截至2017年,贵阳共有1200家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17亿元。目前,该市有175,500名大数据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从“昂贵的漂移”转变为“昂贵的决心”。作为世界首个大数据主题博览会,一年一度的数字博览会为技术交流、成果发布、业务合作和创新展示创造了独特的平台,成为贵阳的又一张全球名片。
民生为本:市民充满幸福
走在贵阳的街道上,绿水青山环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山地公园随处可见。绿化300米,园林500米,一景一景,城市中的湖光山色折射出贵阳人的幸福。
“水一天天清,山一天天绿,心情一天天好起来。”81岁的水资源保护志愿者雷月琴(音译)34年来走访了贵阳市的所有主要水源,调查沿线的水污染情况。在老人的手绘本子上,标明的工厂越来越少,污水处理厂越来越密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具包容性的民生福利。”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民富裕、生态优美的新道路上,贵阳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向市民交出“绿色答卷”。
位于白云区南部的胡荃公园,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和棚户区。违章建筑、危房、烂尾楼不计其数,废水随意直排,生活垃圾乱堆,岸边杂草丛生,湖水黑臭。
2016年,白云区大力整治胡荃地区,系统恢复湖区湿地生态,还湖、还生态、还文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以前“肮脏和凌乱”的地区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生态公园。“水是清澈的,海岸是绿色的。就连野鸭、白鹭等珍稀野生动物也视此为新家。”附近的居民蒋庆华再也不用忍受难闻的气味和噪音,外出时这里是一个安静美丽的湖边风景。目前,贵阳的公园总数已经超过700个,快乐的贵阳人正在享受一种生态宜居的新生活。
贵阳的大数据发展已经从风和水生根,以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贵阳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为普通百姓带来有形的实惠感和幸福感。
“没有必要专程去服务大厅,基本上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一些事情。”正在准备购房的贵阳市民武松在“建设民生”应用平台上成功查询了自己的社保、公积金等信息。去年2月,贵阳市政府创建的“建设民生”平台正式启动,44个部门近300个数据接口通过大数据交互方式开通。目前,已有近200家企业实现了整合,市民可以24小时不出门享受户籍登记、就业和医疗等六类便利服务。
民生不是小事,枝叶总是与感情有关。在绿色发展的征途上,贵阳发挥了地气与人气相结合的作用,如“一江百山千园”生态系统和“大数据民生”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城市发展更加温馨。(记者王、黄伟、程欢)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5日09版)
编辑:陈亚男
标题:贵阳 绿色新路助力后发赶超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