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5字,读完约3分钟
在元旦假期,许多北方地区很难看到蓝天,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一种“心肺疾病”。
“对烟雾说不”需要全世界的协调行动。最近,国家发改委和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京津冀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大幅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大幅减少,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将显著改善,pm2.5浓度比2013年降低约40%。
此外,规划在水环境质量、消费、生态空房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和具体问题,京津冀如何才能打赢这场环境保护的硬仗?
底线描述:pm2.5下降40%能实现吗
根据规划,到2017年,京津冀地区年均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应控制在73 μ g/m 3左右;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年均浓度将控制在64 μ g/m3左右,比2013年下降40%左右。
"这是中国首次划定具体的大气治理目标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资源司副巡视员赵说,目标明确后,改革是非常困难的。由于烟雾的原因复杂,控制烟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岳鑫指出,目前大气污染控制的难点在于问责机制尚不成熟,设定目标后的下一步需要落实具体责任,建立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规划》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空、天津、河北应合理承接北京相关商业服务业和制造业功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严格限制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的建设。“两高”产业项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京津冀限制、禁止和淘汰项目目录,及时更新,淘汰落后产能,减少产能过剩。提高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改造和提升封闭区域产业。同时,许多措施包括严格的排放标准,发展清洁能源,防治机动车污染等。
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加强管理
加强源头管理,调整产业结构,是战胜大气污染的重点和难点。环境保护部环境管理专家彭指出,未来京津的重点是提高减排水平;由于钢铁等重工业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北的产业结构转型比较困难,这迫使河北必须迎头赶上。
按照规划目标,到2017年底,京津冀地区基本完成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北京重点压缩水泥产能,控制炼油规模;天津重点控制钢铁和水泥(熟料)产能;河北省将重点淘汰10万千瓦以下的非热电联产燃煤机组、水泥和平板玻璃。
同时,《规划》提出,到2017年底,京津塘电网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占总用电量的比重将提高到15%;煤炭在北京的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不到10%,而电能和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例已经上升到90%以上。通过增加对外输电和天然气供应,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逐步降低煤炭消耗比重。
编者:刘琼
标题:京津冀:为生态环境划定“红线”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