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景洪600亩的青椒地里,有几十条“瓜藤路”。这些弯弯曲曲的“瓜藤路”既不长“藤”,也不结“瓜”,但田景红越来越喜欢它。

这些天,青椒一个接一个地盛开。田景红陪同西南大学环境学院的何炳辉教授专程爬进青椒林。几乎每次爬上新种的青椒田,他都说:“看,40‘瓜田路’肯定不够。”“这似乎还不够。让我们回去考虑一下。”贺炳辉一边擦汗一边回应。

石漠山上的“瓜藤路”

田景红是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甘溪镇大坂村的一群村民。酉阳县位于武陵山区腹地,60%的喀斯特峡谷分布于此,其中一半以上石漠化严重。过去,居住在喀斯特峡谷地区的酉阳人长期以种植红薯、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为生,一年挖几次土进行播种和收割,导致水土流失速度加快,自然环境恶化。村民们一年到头都在努力工作,但他们只能维持生计。脱贫致富越来越难了。

石漠山上的“瓜藤路”

遵循绿水青山的理念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近年来,酉阳县把生态重建作为石漠化地区准确扶贫的前提和保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喀斯特流域土地石漠化过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的支持下,石漠化地区将得到综合治理。

石漠山上的“瓜藤路”

“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的最大问题是无法保持水土。青椒抗寒、抗旱、抗病性强、根系分布浅、生命周期长,是防治石漠化的理想树种。”何炳辉是上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负责人。据他介绍,自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酉阳县已在37个乡镇种植了30多万亩青椒。这些青椒基地主要分布在不同程度石漠化的喀斯特峡谷中,其中15500亩新增耕地分布在200平方公里的石漠化严重地区。

石漠山上的“瓜藤路”

田景红的600英亩青椒都在陡峭的山坡上,那里有严重的石漠化。“承包了这个荒坡后,我已经投资了几十万元。两年来,我真的很恐慌,觉得自己像一个无底洞。”田景洪说道。“流土”、“缺水”和“少肥”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面临的三大问题。让田景洪不耐烦的是,不下雨的时候,山上找不到水,下雨的时候,山上的水土流失。

石漠山上的“瓜藤路”

2016年7月,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和田景红一起爬上青椒基地,田景红正急着研究对策。喀斯特山区降水丰富,但由于石灰岩中有许多裂缝,很难在一场大雨后找到滴水。在山上等了几场大雨后,何炳辉和几名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观察发现,雨水会在短时间内沿着道路和岩石表面聚集。因此,他建议利用道路和岩石表面集水,修建微型水库,并利用“长藤和甜瓜”修建斜坡集水和集水系统。“瓜藤路的‘藤’是一条专门铺设的集水路径,而微型蓄水池则是沿路的这些‘藤’所结出的‘瓜’。”何炳辉说,平均每亩土地上有10个微型水库,每年可蓄水6次,总蓄水量为120立方米,在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可补水3次,确保辣椒高产稳产。瓜田路取水口半径基本在50米左右,所以浇水时可以就近取水,人工成本也下降了很多。尝到甜头的田景红,每次见到课题组的专家,都会努力“多建‘瓜藤路’”。

石漠山上的“瓜藤路”

喀斯特峡谷地区土层较薄,降雨时顺层边坡上的土壤会被冲走,而反坡上的土壤会不断地从石灰岩沟和裂隙中漏下。经过反复的现场调查和试验,研究组将原有的大坡度自由水系统改造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坡度水系统,即上、中、下三层。通过缩短地表径流加速通道,降低了地表径流速度,减少了雨水径流带来的水土流失。在岩溶沟渠形成的侵蚀节点处,种植麦冬、兰科植物等经济植物篱,阻断泥沙通道,形成“篱-垄-路-沟-池”技术体系,准确防治水土流失。两年多的对比研究表明,在构建了“篱-垄-路-沟-池”控制体系的喀斯特峡谷区,土壤侵蚀减少了45%,林草覆盖率提高了25%,花椒有效土层厚度平均增加了5 cm以上。

石漠山上的“瓜藤路”

喀斯特山区环境恶劣,青椒易早衰,花黄。开黄花后,青椒不能正常结果,这将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不能收获粮食。该研究组土壤专家李振伦教授带领科技人员攻关10余次,通过外源激素调控和喀斯特地区专用配方肥配制,解决了青椒早衰、花黄问题,亩产增产100多公斤。

石漠山上的“瓜藤路”

截至2018年,酉阳县已有1.3万多户、6万多人从事青椒种植,年产值1亿元。酉阳喀斯特峡谷区有30多万亩青椒林,一幅“山青壁障,山中有果香,山下有乡”的新农村图景正在慢慢展开。

石漠山上的“瓜藤路”

当地主要农业公司以6元的最低价格购买青椒。田景红前年收了4万多斤,去年被冻结后只收了3万斤,但他领导的15户贫困户的累计收入增加了20多万元。今年,他的600英亩青椒种植面积应该没有问题。尽管几年的种植经历像蜿蜒在山间的“瓜田路”一样曲折艰难,田景红仍计划将青椒基地扩大到1000亩。(记者张国胜)

石漠山上的“瓜藤路”

编者:纪爱玲

标题:石漠山上的“瓜藤路”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