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扶风县是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县。目前,共有92个贫困村,14,000户,54,000名贫困人口。在脱贫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作用,建立了“五个机制”:支部领导、党员领导、干部抓重点、人才服务、考核保证、突出党建领导、推进扶贫。去年,该县从11个村庄撤出,27000人如期脱贫,并取得初步成效。
新实践
(一)建立支部领导机制,让基层组织在扶贫中承担主要责任。坚持把扶贫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扶贫中的主导作用。第一,组织保证。整合驻地村队、一秘、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四队”,指定村支部书记为队长,建立临时党支部,全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扶贫的政治和组织功能。第二,分行领导。协调整合国家、省、市、县扶贫项目、资金和政策的实施,实施精准援助。根据“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分行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提出1-2个主导产业,制定产业扶贫规划。目前,全县贫困户工业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第三,率先推广。推行“支行+企业+贫困户”、“支行+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让支行成为扶贫的“火车头”。目前,全县已建立分支机构扶贫示范基地15个,专业合作社158个,龙头企业11个,帮助3102户贫困家庭种植苹果、猕猴桃6196亩,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094人。
(二)建立党员带动机制,让党员在扶贫中树立先锋形象。坚持把党员领导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让党员在反贫困斗争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是“结对帮扶”的行动。组织有能力帮助的党员,两人一组帮助至少一个贫困家庭。通过提供种苗、传授技术、土地流转、帮助销售等。,建立“大党员+贫困户”的帮扶机制。目前,2950名有能力帮助和支持的党员与8850户贫困家庭结对,3300户贫困家庭通过帮助和支持脱贫。二是“党员创业致富”的行动。在贷款利息补贴、创业培训、支持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贫困家庭的党员。鼓励每一个有工作能力的党员都有一个脱贫致富的项目,每一个贫困村都有一个致富带头人。目前,全县有27个党员示范区,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第三,“帮助党员脱贫”的行动。依托基层党建云平台,发布贫困户信息,动员各界党员和流动党员开展帮扶活动。共有1200个政府机构、两个新组织和移民党员参加了扶贫行动。
(三)建立干部攻关机制,使干部在扶贫攻坚中发挥“带兵”的强大作用。越难咀嚼,越有能力的党员和干部就应该被推到前线,而不是摆脱贫困或撤军。第一,实行县级领导体制。33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了一个贫困村,带头深入抓贫困村,蹲下身调查,解剖麻雀,认真查找村户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分析村庄现状,总结规律,推广经验,引导工作从点到面。二是实行干部承包制度。全县3062多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与1.2万个贫困家庭结成对子,92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三是实行后备干部临时任用制度。全县后备干部中,有19名镇、街道副书记、市长助理、县扶贫办副主任,他们致力于扶贫攻坚,为最困难的任务配备了最困难的干部。四是实行选拔年轻干部制度。按照“准确选拔、准入、整合、做好工作”的要求,共选拔了276名驻地扶贫小组成员和92名一秘,覆盖了92个有档案有卡的贫困村,确保每个村有3-5名小组成员。
(四)建立人才服务机制,使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扶贫。坚持组织部门率先抓总人才优势,为扶贫提供智力支持。首先,建立一个技能培训平台。依托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帮扶企业等培训机构,实施“龙头鹅”、“增加产业收入”、“劳动技能”、“农村工匠”、“农业电子商务”、“生态农业”等六个培训项目,增强贫困家庭致富增收能力。目前,已经举办了28个培训班,有2,500多名学员。二是搭建专家智库平台。我们开展了高端人才脱贫攻坚助兴系列活动,为全县现代农业、扶贫、全球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脉搏咨询、突破瓶颈和技术指导。三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本地人才+基地+贫困户”的创新创业模式,鼓励本地科技人才带头创办经济实体,成立农民合作社,带领家庭农场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共有285名地方实用人才成立了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32个家庭农场,带动了1100户贫困家庭实现了创业和就业。
(e)建立评估保障机制,以便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确立明确的评估方向。坚持组织部门在评估职能中的作用,做好扶贫评估“指挥棒”的使用工作。第一,注重评估和评价。将扶贫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和季度考核,并将考核权重从4%提高到10%。出台扶贫绩效考核办法,实施镇(街道)和部门负责人专项扶贫述职制度,对成效进行综合评估。二是充分利用评估结果。提拔重用11名扶贫成绩突出的干部,为扶贫干部树立了风向标。村干部补贴的80%与扶贫挂钩,扶贫成绩好的包村干部、“一秘”和驻村班子成员不受考核指标的限制,直接被确定为优秀等次。
编者:刘琼
标题:“五项机制”抓实党建促脱贫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