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保护区基本上位于人口密度低、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收入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于周边市县的平均水平。周围的人都有摆脱贫困、致富的强烈愿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离不开周边人民的支持,而要获得群众的支持,自然保护区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功能的定位,使周边人民能够获得经济利益。
群众同步巡逻是巡逻制度的必要补充
为有效开展生态保护,制止非法开采,监测资源变化趋势,宣传自然保护区,中国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巡逻体系,包括固定路线定期巡逻、特殊情况下临时巡查巡逻、武装巡逻制止非法偷猎。
但是,巡逻制度本身也有其缺陷,只覆盖濒危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关键区域和关键季节,而忽略了非濒危动植物、非关键区域和非关键季节;打击非法开采资源基本上是被动攻击,缺乏主动性;巡逻队伍、侦察技术和巡逻经费薄弱,非法违法采矿时有发生。
它是对自然保护区周围人员巡逻制度的必要补充,也是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同步巡逻的必要补充。没有周围居民的支持,自然保护区的日常巡逻从网络监控退化为单点监控,巡逻效果大大降低。同时,巡查巡逻和武装巡逻离不开周围居民的积极参与。如果周边居民不积极提供非法偷猎的线索,甚至与非法偷猎者勾结,分享赃物,巡查巡逻和武装巡逻就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周边居民的支持也大大缓解了自然保护区的资金压力。由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经费主要由当地县级政府承担,且自然保护区基本上位于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财政状况紧张。因此,自然保护区资金短缺,人员和财产普遍匮乏,很难单独对整个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监管。周边居民能否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成功的关键。
应该注意经济和社会功能的长期削弱
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公开数据分析,我国半数以上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然而,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如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却几乎被忽视,这使得周围的人们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缺乏主动性。既有重视不够等主观因素,也有基础设施缺乏、职责分工不明确等客观因素。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禁伐区”或“禁牧区”,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的繁殖区,禁止一切人为干预,如海南的尖峰岭、云南西双版纳的小勐阳、吉林的长白山、黑龙江的林峰等。进入本世纪后,自然保护区的功能逐渐多元化,但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周边居民收入等经济发展功能仍然弱化。
完善基础设施,理顺管理机制
除了主观上缺乏关注,更重要的是与非自然保护区相比,自然保护区缺乏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不顺畅,导致市场交易成本高,产业培育困难。
受多种因素影响,自然保护区缺乏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和通讯设施。高昂的运输成本使得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传统产业成为局限于本地市场销售的半封闭经济,很难享受到“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发展红利。此外,由于普遍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自然保护区长期以来存在职责不清、分工不清、管理体制不畅的问题。目前,除少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外,各级自然保护区普遍设立了缺乏决策权的机构,决策权在各级政府及其内部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分配。此外,我国自然保护区采用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的分级管理模式,容易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职责的重叠。
因此,为了引导周边人民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吸引外部资本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等非资源消耗性产业,自然保护区有必要改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理顺各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分工,为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提供软硬件条件,使自然保护区建设造福周边人民,吸引周边人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边肖:李伟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编辑:计然
标题:自然保护区建设离不开周边群众支持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