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影响下,中国的环境管理模式正逐步从20世纪70年代的“固体废物”、“水”和“大气”处理的要素管理模式转变为生态文明指导下的生态修复和绿色生态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经营主体的全新绿色产业价值逻辑正在重构,为生态产业提供服务将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绿色驱动力。
多种因素催化变化
2014年3月14日,伊利与张家口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崇礼申奥绿化工程”合作框架协议。按照“植树+植电”的生态光伏模式,在g6高速公路至崇礼冬奥会场地两侧形成“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生态光伏迎宾走廊”。
这种“植树+植电”的生态光伏模式是一种生态服务业。生态服务业是通过大规模生态恢复实现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土地的增值,并引入节能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农牧业体验产业等绿色产业。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布了《绿色产业目录》,大力支持生态修复和绿色产业发展;国务院颁布了《政府投资扶持生态环境保护等产业条例》。因此,促进生态服务业发展是实施优质发展、农村振兴、精准扶贫和支持实施“生态文明”商业模式的重要举措。
在技术层面上,新时代的技术探索不仅要求生态环境升级,还要求生态恢复向经济支持的范围转移。然而,传统的生态修复工程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生态环境的需要。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市场的成熟、政府融资平台的限制以及绿色产业补贴的减少,传统的光伏造血模式和生态修复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但是,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医疗、农业经验、清洁能源等产业,用有限的政府投资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中长期现金流,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业内人士认为,在多种因素的驱动下,生态产业服务提供商将成为未来产业的积极主体。今年上半年出台的集约化政策将加速中国生态服务业带来的新变化,也将成为企业决策转型的重要依据。
重塑产业结构
e20研究院院长符涛认为,在过去的30年里,环保产业经历了设备制造、工程服务和投资运营服务的时代。环保产业的配置模式不是完全按照市场,而是由政府来决定。大气十、水十和土壤十所覆盖的区域中,只有30%到40%直接包含在工业范围内,而且很大一部分需求仍在未来释放。一个接一个释放出来的产值大部分都是来自生态恢复的绿色产业。
传统环保产业侧重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有限的生态价值。然而,生态工业服务打破了环保工业的传统壁垒,通过“生态+”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政府投资、企业建设”模式。多党合作、开放共赢,生态价值呈几何增长。
同时,通过生态修复实现土地增值,盈利模式从传统的基于epc的生态修复,以及生态工程技术服务收益、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开发实现收益、股权分红收益、土地投资收益等更加多元化。项目建成后,生态产业服务商将拥有特许经营权,通过引进和运营文化创意旅游、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绿色生态产业的可持续整合发展和绿色产业的利润分红。
伊犁“库布齐沙漠生态太阳能光伏光热治沙发电综合示范工程”是生态服务业的成功案例。据估计,1千兆瓦生态光伏电站每年可发电5.27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4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117万吨,防风固沙面积4000公顷,生态效益明显。
同时,市场化激发了生态服务业的活力,民营企业频繁参与生态服务企业和许多生态修复企业的重组。2016年末,新奥集团旗下的新奥能源、智能能源、能源研究院、能源化工和太阳能被重组为“生态”部门。过去,不同的业务部门开始合作改造综合能源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政府管理体制应该引入引导性政策,这是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同时,由于生态服务更加系统化,需要加强区域和部门间的联合防控和共建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编辑:计然
标题:“生态产业服务商”渐行渐近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