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6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王江济南报道
正如今年早些时候暴露出的迹象一样,中国的结构性存款正经历着快速增长。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到8.8万亿元。其中,仅前三个月,新增结构性存款1.84万亿元,超过2017年1.8万亿元的年增长规模。
“在结构性存款规模飙升的背后,是根据新的资产管理法规将表内财富管理转变为结构性存款的内在需求。新的资产管理法规对银行的表内财务管理,即保本财务管理业务产生了影响。表中的理财业务开始寻求转型,结构性存款作为替代产品受到青睐。”至于结构性存款的快速增长,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文(601328)表示。
投资需求驱动
上月末,监管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涉及银行22.2万亿元表外理财产品。新规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护资本和收入,也不得在产品难以支付时以任何形式提前支付。
此前,央行从2017年第一季度开始将表外财务管理纳入广义信贷范围,这意味着表外财务管理已经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银行需要考虑广义信贷中各种贷款、债券投资、股权投资、买卖和表外财务管理的比例,因此理财产品的规模受到一定限制。
“虽然理财产品的规模有限,但投资者的需求仍然很高。银行业需要一种新产品来填补空这个市场,目前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是结构性存款。”溥仪标准的研究员陈新春说。
根据中央银行发布的《存款统计分类和编码标准》,结构性存款是指金融机构吸收的金融衍生产品中的存款,这些存款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有关。或实体的信用状况,使储户可以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高收益的商业产品。这意味着结构性存款不仅能满足资本保全和财务管理的需要,而且有一定的机会获得更高的回报,同时也考验投资者的甄别能力。
“总的来说,结构性存款激增的原因很复杂。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和货运基地等产品转移了银行储蓄;第二,用于增加负债的银行理财业务将受到新的资产管理规定的重新监管,银行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宏观研究员李麒麟表示。
根据溥仪标准的统计,过去一年结构性存款的收入有很大的差异。个人结构性存款的最高收入限额和收入限额分别达到5.5%和11.29%。此外,4月份结构性存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比3月份提高了4个百分点,仅比银行理财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低0.25个百分点。
“从收益率的上升可以看出,银行大幅提高了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在推荐理财产品时,银行开始推荐更多的结构性存款产品,以取代即将推出的保底理财产品。”资产管理产品分析师指出。
“假结构性存款”将受到限制
虽然结构性存款受到追捧,但普通投资者在涉水之前,应该对其特征和风险点有深入了解。
《经济先驱报》记者在一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范的显著位置看到,“结构性存款不等于一般存款,产品存在风险,投资需要谨慎。”
同时,“收入风险”也被列在首位。“我行只具备保证结构性存款资金本金安全的条件,即投资者持有到期时,结构性存款保证本金安全,但不保证结构性存款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结构性存款的收益本身具有区间性和收益风险的特点外,在目前结构性存款的激增中,还存在一定规模的“假结构性存款”,相当于以前表内理财产品的“背心”。
李麒麟表示,从目前的扩张趋势和市场产品来看,结构性存款名义上存在“假结构性存款”现象,但这是高利率的现实。这些产品背后的本质是银行提高内部资产转移定价,并向客户承诺高利率。
“典型的结构性存款包括与利率挂钩、与汇率挂钩、与股票挂钩、与商品挂钩等。尽管挂钩的衍生品不同,但基本结构是“存款+期权”。所谓的“假结构性存款”是由于期权触发的可能性。非常小或基本固定的回报率。”武文说。
据业内人士称,随着类似“假结构存款”的失控增长,引发上述可能性的概率将会上升,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市场普遍预期,在当前严格监管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管理规则将很快实施,并在销售流程、协议文本、投资者风险预警等方面给予进一步明确的指导,将挤压“假结构性存款”的生存空间。
标题:结构性存款迎来井喷行情 “换马甲”行为会很快被限制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