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4字,读完约3分钟
这里是十世班禅的故乡,是“信用之花”盛开的地方,也是青海省循化县第一个信用之乡杜文乡。杜文乡位于青海省“小江南高原”循化县。全乡有34个村庄,1712户人家。截至2017年12月,全乡共有29个信贷村和1,824个信贷用户。记者近日来到循化县采访这里的信用体系建设。
据悉,循化县努力建立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成立了县、乡(镇)、村三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网络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化隆县支行积极协调政府部门,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各乡镇工作任务年度考核目标,并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根据实际情况,全县制定了信用体系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和信用建设创先争优年度实施计划。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定期工作会议、专题报告等形式,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情况,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采取措施在不断改进中创造信誉。同时,建立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信用额度、审批权限和风险定价等方面区别对待诚信和不诚信。对被评估的信用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实施动态管理和监控,提高信用用户信守承诺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信用环境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增强城乡居民的信用意识,中国人民银行化隆县支行积极联系当地媒体,在循化县电视台开设了“撒乡方言金融”栏目,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将信用建设的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实施“金辉工程”,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活动,宣传覆盖率达到100%。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微信、qq、短信等网络平台普及信用信息知识,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为了保证信用用户、信用村、信用乡的评价质量,循化县统一规范了操作流程、评价指标和档案。评选信用户采用“自我报告、公开讨论”的阳光操作,根据农户个人素质、还款记录、生产经营状况、偿付能力等确定信用等级。,并在公告上发布,以确定贷款金额和信贷程序。建立信用档案和贷款台账,登记农户信用等级、年度审核、个人信用记录、贷款偿还情况等。,并逐村逐户建立动态的农民信息电子档案。
自2011年12月杜文乡被评为信用乡以来,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农民小额信贷额度逐年增加。信贷激活了杜文乡人民的创业致富欲望,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极大地优化了金融生态环境。全乡的贷款余额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12月底,杜文乡贷款余额8062万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信贷占贷款总额的78.5%,主要用于牛羊育肥、农业生产和货物运输。贷款总额的扩大有效地满足了农牧民的资金需求,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增强了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对此,河洼村党委书记焦巴十分自豪:“我们村是第一个被评为信用村的村。近年来,先后向信用社借款3000多万元,极大地帮助了村民的发展。由于我们村良好的信用状况,政府对我们村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周围的村子都很羡慕我们村,经常去我们村‘学习’。”
2017年,杜文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337万元,比上年增长9%。杜文乡信用村建设的成功运作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守信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为全面推进“信用循环”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标题:班禅故里盛开“信用花”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