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5字,读完约2分钟
三维观测网络将覆盖北京冬奥会区域
为冬奥会气象服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近日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和冬季残奥会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了解到,冬奥会地区及其周边的气象观测系统将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12种观测类型、1000多套观测设备的立体观测格局,为冬奥会的气象服务、天气预报业务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冬季奥运会上,天气是影响比赛的一个大变量。“冰雪项目对气象要素的敏感性远远超过夏季运动。北京冬奥会、雪灾和业务保障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OCOG副主席杨树安说。竞赛区的三维气象观测网是冬奥会优质气象服务的基础。
根据规划,气象部门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在北京、延庆、张家口等竞争区域内及周边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设满足需求的三维气象观测网络,实现竞争区域内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降水、积雪深度、能见度等因素的综合采集。届时,延庆及周边地区的平均站距将达到3.45公里,张家口及周边地区的平均站距将达到6.6公里。比赛场地气象要素观测时间可达分钟级。
据悉,冬奥会场馆内及周边的气象观测网建设将以“一网多能”和“一站多能”为重要原则,确保科学合理的观测布局和功能。气象部门将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提高观测站网络的智能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观测也将是竞赛区气象观测网的有益补充。在北京冬奥会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下,这种观察将很快在冬奥会测试赛中展开。经过专业培训后,竞赛区的气象志愿者将使用手持自动观测设备监测并返回积雪温度、积雪深度等气象数据。
“竞赛区的气象观测网络只为冬奥会服务,也将有利于‘后冬奥会’时代,实现可持续利用。”中国气象局冬奥会气象中心主任姚表示,观测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不仅要考虑冬奥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还要考虑冬奥会后冰雪经济对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以充分发挥气象观测系统的“奥运遗产”效应。(记者贾经纬)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淼
标题:气象局:为冬奥气象服务和科研打好基础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