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粉不仅成了“净红”,也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广西柳州的预包装蜗牛粉已经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美食发展成为一个年产值约60亿元的大产业。广西柳州市也以工业化思想推动了一、二、三次蜗牛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扶贫和农村振兴。
“蜗牛壳做道场”,柳州用蜗牛粉做了一篇大文章。
借蜗牛赚钱,让农民的钱袋鼓鼓的
随着蜗牛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含有相关成分的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作为蜗牛粉工业的辅助原料,需要大量的原料,如酸笋、蜗牛、酸豆、木耳和腐竹。我们积极发展养螺业和竹笋、豆类、食用菌种植,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柳州市农业和农村局局长曾和平说。
“种的豆子都是白沙制酸厂买来做酸豆的。当价格低于市场时,也有购买保证。”柳州市鱼峰区白沙镇新安村村民陈其福说。新安村是柳州蜗牛粉产业核心示范区的豆类基地。陈其富种植了7亩大豆,每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实现了扶贫。
在白沙酸厂的腌制区,几十个用来腌制酸竹笋的可食用塑料桶被装满了。白沙酸厂总经理黄说,酸竹笋是用山泉水和企业特有的“老酸水”即乳酸菌混合腌制而成,味道非常好。黄是土生土长的农民。2016年,他加入了蜗牛粉原料的加工。“我没想到蜗牛粉行业发展这么快。我们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今年的产值超过了1400万元。”黄说,为确保原料来源,白沙酸厂已开发豆类基地6000多亩,引进新品种,种植竹笋3000多亩,并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建立了“扶贫车间”。“我们与宋丽镇的六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合作,通过提供种子和保证收购来获得大量的豆子。"
今年,这家工厂购买了超过500万公斤的大豆。在此驱动下,李咏和白沙镇12个村庄的900多名农民,包括300多户建立档案和建立卡片的家庭,成为他们的原材料供应商。
以蜗牛为媒介寻找摆脱贫困的新途径
柳州建有蜗牛粉工业园,已落户23家企业。每天生产需要31吨米粉,23吨酸竹笋,18吨大豆和10吨腐竹。大量原材料从上游供应。基于这一产业特征,柳州运用产业化思维,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在蜗牛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柳南区太阳村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蜗牛粉镇,拥有完整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和销售产业链。“过去,种植10亩桉树林5年只赚4万元。现在靠着蜗牛粉镇的建设,我种竹子卖竹笋,一亩地一年近3000元。”柳南区太阳村的农民杨培忠(音译)表示,今年年初,他用甜竹苗取代了家中所有的桉树林。
据统计,蜗牛粉行业的发展已经带来了5万多个就业岗位。依托蜗牛粉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也走上了生态扶贫之路。
柳南区在太阳村建有“万亩竹海”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休闲观光。近日,柳南区举办了蜗牛粉镇文化节、音乐节、蜗牛大赛、蜗牛宴等活动,6万多人参加。在三江、融水等地,通过种植竹林,竹林养鸡、竹荪种植、竹鼠饲养等林下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山清泉适宜养螺,蜗牛粉产业的溢出效应也惠及了苗山东村的少数民族。位于大庙山深处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宫东乡积极引导农民在稻田套种蜗牛增加收入。“种植水稻和养殖蜗牛是有好处的,而且还有政府的产业补贴。我们更有信心。”通过种植水稻和养螺,巩东镇高屋村的村民魏今年摆脱了贫困。经过三年的发展,今年贡东乡的养螺面积已超过6000亩,成立了六个专业养螺合作社,带动了2160户农户,其中1673户贫困农户参与了养螺。
按照蜗牛发展,实现产业化发展
高质量的蜗牛粉需要高质量的工业基础。柳州市通过制定标准、办实事,引导螺蛳粉企业与产业基地结合,推进螺蛳粉原料标准化生产,改变柳州市农村一户一户的传统生产模式。
“根据柳州每天生产和销售的170万袋蜗牛粉,每天消耗8万公斤酸竹笋和80吨蜗牛。”柳州市委副书记、柳州市蜗牛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梁旭辉表示,蜗牛粉原料需求巨大。要实现蜗牛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保证原料的绿色、优质和安全。培育一批原料育种示范基地是必然选择。
目前,柳州正在推进酸笋、酸豆、木耳等相关产业的生产模式产业化、质量模式标准化和管理模式现代化。在蜗牛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参与蜗牛粉产业发展链条中的农民收入不断得到保障,实现了稳定扶贫和增收。通过工业基地建设,广西罗八旺股份有限公司等蜗牛粉生产企业计划建立蜗牛粉原料追溯系统。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农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必须支持农业现代化,通过大规模工业化养殖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使农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梁旭辉表示,柳州致力于将蜗牛粉打造成为“双十亿”产业,即袋装蜗牛粉产值超过100亿元,原材料等辅助产业也超过100亿元。根据这一目标,柳州将加快建设一批蜗牛粉原料基地,并以蜗牛粉产业为例,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庞,)
人民日报海外版(06版,2019年12月26日)
编者:纪爱玲
标题:一碗螺蛳粉串起一条致富链
地址:http://www.hellosat.cn/hxzx/1103.html